“现在已经习惯了。我反倒觉得住公司比在家里更自在一点。整个厂区是封闭的,围墙内就我们一家公司,在公司范围内还可以稍微走一走。”虽然住宿条件艰苦,但是上海透景诊断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恩环还是尽可能地以轻松的语调向第一财经描述复工复产的日子。
现在,他和员工睡的是纸板打的地铺,白天要把纸板和被子收起来继续上班,洗澡就更不方便了,只能拿个水桶冲一冲。这是3月27日以来,一些仍在保持产能运转的医药企业的缩影。
自4月22日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复工复产工作的总体考虑以来,在当前疫情条件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城市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财经了解到,人力、原料和物流是横亘在复工复产企业面前的三道关,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克服困难,争取走上复工复产的正轨。
力保人员安排
人员安排是复工复产的第一道关。
在食宿上虽然艰苦,有公司会给员工发放一定补贴以稳定员工情绪。
有工厂为召回的员工先设立7~10天左右的“静置期”,确保员工的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都没有问题再编入到班组。
不过,即便是之前在封闭期间就在低产能保持运转的企业而言,短期内增加新的人手也不容易。上海兆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广兵告诉第一财经,公司共有682名员工,目前复工复产已到岗398人,比封控期间的410名员工还有所减少,因为“有的员工家里有困难,在能点对点确保符合防疫要求的情况下送了回去”。
“在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实现之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不能一下子引入太多的员工,对我们运营方面压力太大。”。李广兵告诉记者,因为工厂所在是化工区,原本没有住宿等基础生活设施,只能在厂房和会议室里安置职工,好在所在园区也有帮助联系对接餐饮公司,解决了员工的就餐问题。
核酸也是一大挑战,有些复工企业需要自行解决核酸检测问题。有企业告诉第一财经,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成本每天每百名员工需要近1000多元钱。
目前复工复产的企业主要依靠的还是最早住进厂里的那批“有生力量”。企业也在尽可能地为这些员工做好基础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
原料缺乏影响渐现
原材料是复工复产的第二道关。“现在对复工复产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工人可以倒班相对有弹性,但是原材料没有,产品就生产不出来了。”这是一个共性的难题。
“防疫物资这一块占公司的营收比例其实不高,但是因为抗疫需要,我们在组织对应抗疫物资的生产,两条线同时进行。早先会有提前的备货,但是现在原料对生产的影响开始显现了。”杨恩环介绍,上海透景诊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两大品类,防疫物资有新冠核酸检测的样本保存液和核酸提取试剂,另一种产品是肿瘤标志物物检测试剂盒、分子检测试剂盒等。这段时间里,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以采样拭子为例,原本出厂价格是一毛钱多钱,在供需失衡的时期涨到了三毛钱甚至更高。
对于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会召开协调会议,各相关部门都在为保障抗疫物资企业的生产而努力。
李广兵对这点深有体会。他所在的兆维生物是国内最大的核酸检测试剂原药生产企业,离不开的核心上游原料是乙腈。然而同在上海的原供应商因设备故障停产,造成了原材料的短缺。远在连云港的斯尔邦石化乙腈月产能1500吨,主要供给长约客户和海外客户,只留有小部分现货出售。经由奉贤区区政府,市经信委与长三角一体化抗疫机构协调,发函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通过派车到连云港自提疫情防控必需物资才得到了解决。
正如此前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在发布会上所说,生产物资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必要前提,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还在持续推进。
物流打通是关键
物流的顺畅度是影响到复工的关键因素。
以原料采购来说,分为国内和进口。如果供应商在上海,得益于有关方面开具通行证,尽管运输能力相对比较有限,还能保证上海市区域内原料的正常运输。但在跨省物流中,司机难找还是一大问题。以浙江嘉兴到上海为例,平时1~2千元的运费目前已涨到了7~8千,因为要将司机的隔离费、误工费计算在内。
国外的原料供应商因担心路途损失也不愿意发货中国,特别是医疗行业所需的蛋白类原料需要-20摄氏度或者是需要2~8摄氏度储存。如果清关或在途时间太长,有可能导致产品原料变质。
“我们不直接参与到进口的业务,但是我们希望有没有可能报关、进出口相关的一些政策可以拓展到我们上游的代理商。”杨恩环向第一财经表达了期望。
不仅是原材料,物流对发货也有影响。
可在常温下运输的商品需要依靠快递系统,但有企业反应“快递系统基本上是完全停掉”,还有一些产品需要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运输。冷链公司的费用由运输费用和上门提货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运输费用基于所到达的城市不同及运输货物量有关,在疫情期间没有上涨,但是上门提货费从每次300元会上涨到2000元/次。
“产品运输交货期会延长很多,也出现了一些因为运输时间过长导致产品失效的问题。”杨恩环提到了物流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关关难过关关过,企业还是迈向了复工复产的道路。受访企业表示,原本封控时期整体产能在日常产能的30%左右,目前已可恢复到60%~70%。
李广兵还告诉第一财经,目前企业产能如果各区能实现社会面清零,他打算再补充10%的人手,“如果社会面清零还在过程中,我们是比较谨慎的,还是安全第一,防疫的安全第一。”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