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开年以来,在权益市场宽幅震荡、板块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基金行业人事变动也愈发频繁。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3月13日,今年以来已有59起基金高管变更案例,涉及37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似乎出现了小高潮。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今年2月初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葛晨,近日拟正式加盟高毅资产,他也成为继董承非等明星基金经理后,又一位“转战”私募的基金经理。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提示,当前宽幅震荡的市场行情下,私募行业生存压力加大,“奔私”或存风险,计划“奔私”的基金经理需注意天时地利人和。
看好权益市场赚钱效应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基金研究机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历一轮大牛市后,通常会出现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小高潮,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或促成了最近这波“奔私”小高潮。
上述研究机构人士进一步分析称,“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多以“权益型选手”为主。一方面,明星基金经理依靠自身优秀的历史业绩,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及忠实的客户群体,希望寻找更能使自身价值变现的平台;另一方面,相较于透明度、合规要求更严格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更灵活,可以更好地发挥某些特定策略,更有利于基金经理更好地践行其投资理念、进一步提高业绩水平、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看好未来权益市场赚钱效应,也是一些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的主要因素之一。
“出现‘奔私’小高潮或缘于四方面因素。”华北地区某公募基金公司不动产投资部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其一,主要考虑个人收入与管理方面的因素。其二,私募基金投资效率相对更高,公募基金则在风控等方面要求较高、流程较长。其三,多数公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业务方向上受股东影响较大;私募基金则不存在太多限制。其四,私募基金更侧重于权益类产品,契合部分基金经理的资源优势。
业界提示私募压力加大
针对此次“奔私”小高潮,业内人士提示,在当前宽幅震荡的市场行情下,私募行业生存压力加大,“奔私”或存风险。
“年初至今的权益市场宽幅震荡,导致公募产品、私募产品承受巨大考验。在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工作,类似于‘大厂打工’或‘自主创业’,所承受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上述研究机构人士表示,本轮“奔私”小高潮,或让已“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压力加大,也可能使一些计划“奔私”的基金经理暂缓脚步,重新衡量风险得失。但“打工”还是“创业”,最终选择权在基金经理手中,正如每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当然,优秀的专业投资者,不论是在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发展,对整个资管行业和普通投资者而言,都是幸事。
在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常春林看来,私募基金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加灵活的操作思路,吸引了众多人才“奔私”。但同时也要注意,私募基金更看重业绩,在市场宽幅震荡的大背景下,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倍增,“公奔私”或存风险。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运作方式较为不同。私募基金多面对高净值客户,且客单价较高,因此,在近期市场宽幅震荡之际,特别是净值遭遇大幅回撤时,私募基金压力更大。”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刚刚“奔私”或计划“奔私”的基金经理而言,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协调能力,也要考虑“奔私”是否符合自身投资特点与长期发展规划。
“奔私”应适应新“打法”
就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操盘区别,常春林介绍,公募基金依靠成熟的投研体系,在投资理念上偏重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在盈利模式上,公募基金更看重管理规模,公司利用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的号召力,不断发售新基金以增加管理规模。私募基金一般没有强大的投研团队做后盾,盈利主要来源于业绩提成。相比之下,私募基金操作更加灵活,可通过控制仓位规避风险,在精选个股的同时注重择时。
谈及刚刚“奔私”的基金经理如何适应私募基金“打法”,常春林建议,可尽快适应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盈利模式,尤其是在当前宽幅震荡市场中,可通过控制仓位规避风险,或通过投资衍生品标的对冲,以谋求稳定的超额收益。
在上述研究机构人士看来,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更多元、灵活。同时,相对于公募基金的相对排名机制,私募基金更看中绝对收益。刚刚“奔私”的基金经理可能更擅长“股票多头”策略,但复盘A股历史,某些年份对“股票多头”策略不够“友好”,建议有志于在私募行业长远发展的基金经理不断拓宽自身能力圈,尝试、了解更多金融产品及策略,力争在不同行情下为普通投资者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
杨德龙认为,随着“奔私”人数增多,私募行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趋势会更明显,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计划“奔私”需多重考量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过去多数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行业后自立门户,本轮“奔私”的基金经理团队合作倾向更明显,不少志同道合者选择合伙创业,一些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加入成熟私募公司。
“出现上述情况或缘于两方面因素。”上述研究机构人士表示,一方面,随着近些年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已存在一批具备规模优势、团队稳定、品牌认可度较高的私募基金公司,能够为“奔私”的基金经理提供较好的平台和团队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私募基金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以及竞争加剧,私募行业正在从初期的“良莠不齐”“野蛮生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上述研究机构人士认为,不同的资管领域有其独特的要求和风险收益特征。一个有着长期发展前景的优秀行业,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但对于基金经理个人而言,何去何从,仍需注意天时地利人和。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私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计划“奔私”的基金经理需严格审视自身经验、能力和实力,亦要考虑市场环境、团队战斗力及投资策略等是否符合市场方向。(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