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获悉,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发达国家消费活动相关的硫排放量仅为发展中国家的60%,但两者对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却十分相似,均主要表现为温度减小约0.2摄氏度,降水减少0.02毫米/天。
这项由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该成果通过定量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活动相关的硫酸盐气溶胶对全球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可推动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大气所黄刚研究员介绍说,硫酸盐气溶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次无机气溶胶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大气中的生命周期较短,可造成显著的局地污染和气候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大气输送和气候响应造成全球效应。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气溶胶空间分布不均匀对气候的复杂影响,但主要针对生产活动引起的气溶胶气候效应,尚未对消费活动伴随的气溶胶气候影响(温度、降水等)开展定量评估。
基于此,这次合作研究以2014年各个国家的消费和生产活动状态作为当今国际贸易环境背景,结合最新的污染物公共排放清单、国际贸易模型和地球系统模式,首次评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活动相关的硫酸盐气溶胶对全球温度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相关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相近。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林金泰副教授指出,这与在传统的生产视角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影响程度的研究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在消费角度下,不同地区的相关硫酸盐气溶胶和生产角度下具有很不一样的空间分布。生产角度下硫酸盐气溶胶多集中在排放源当地,而消费角度下任何地区相关的硫酸盐气溶胶可以分布全球。
合作团队还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硫酸盐在亚洲中低纬地区存在明显的排放和浓度极大值,这也导致有效辐射强迫最大值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消费相关的硫酸盐在北半球的纬向分布较为均匀并且整体处于更高纬度。由于高纬地区大气环流、海冰等系统对辐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虽然硫排放总量小于发展中国家,但其单位硫排放引起的有效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更强。
黄刚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围绕“全球化大气污染”及其气候环境影响问题,将区域发展和污染问题列入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框架下,在以往基于生产排放角度的气候变化归因分析基础上,从消费的角度定量揭示出各区域之间人为活动和排放的关联及其全球气候效应,可助力全球气候治理和协同减排。(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