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尚伃
自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至今,已落地满两周年,A股再融资市场结构也不断优化,可转债逐渐成为A股上市公司主流再融资产品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2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按定增股份上市日),合计募资593.76亿元;3家上市公司实施配股(按股权登记日),合计募资256.16亿元;9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按发行日期),发行规模合计为125.17亿元。至此,上市公司再融资合计为975.09亿元,定增、配股、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占比分别为60.89%、26.27%、12.84%。
可转债的不断发展也得益于政策的推动,2017年2月份,证监会对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等其他产品进行再融资。而在2017年之前,可转债的融资规模仅占再融资总规模的1%左右,发展至2021年,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占比已超20%。2020年至2021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714.31亿元、2897.12亿元,远超同期配股融资规模。
同时,在去年A股再融资规模前十的项目中有5单为可转债项目,包括兴业银行(500亿元)、南京银行(200亿元)、上海银行(200亿元)、东方财富(158亿元)、杭州银行(150亿元)。可以发现,金融业是可转债发行的主力军。
可转债融资相对于定增、配股具有哪些优势,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转债同时具备股票和债券的双重属性,与纯债券相比,可转债的违约风险更低,与股票相比,可转债的发行条件更为严格,相对挑出了一些优质的公司,所以可转债能够保证资产质量相对更为优质。可转债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较好的平衡。首先,可转债的收益可以实现保底,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债券,发行人有义务偿还本金,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所以对于投资者的本金是绝对安全的。另外,可转债同时是一种期权,投资者可以根据前期约定的转股价与股票市场价格相比较来决定,是否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兑换为股票。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融资成本更低;对于发行人而言,发行可转债期限较长更有利于解决短期资金紧张的问题,短时间不用考虑还款压力。”
近年来,可转债二级市场表现屡超预期,也进一步助推一级市场投资者申购热情持续走高,可转债网上申购量屡创新高。不过步入2022年,可转债市场持续震荡,中证转债指数跌幅为4.53%,其中2月14日的跌幅达3.01%。
可转债市场总体表现优异,公募基金对可转债的增持幅度也有较大提升。Wind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可转债的规模为2605.1亿元,增持金额为418.2亿元,增持幅度为19.12%。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转债虽然是债券,但又有股票的性质,相比定增和配股,中小投资者买卖可转债没有锁定期,更加灵活。但可转债如果估值较高,也会有一定风险,投资者宜关注那些估值较低,发行公司经营良好的可转债。”
截至2月16日,全市场已经没有低于100元的可转债。391只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5.12%。蓝盾转债转股溢价率最高,为289.64%,横河转债紧随其后,为247.42%。
“需注意可转债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正股波动大容易引发相应可转债的价格波动,部分偏离合理价值区间的可转债需理性看待。”陈雳表示。(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