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档(1月31日-2月6日)票房已超60.3亿元。相比于2021年春节档的78.4亿元票房,差距是相当明显的。整个档期同比减少了4200多万观影人次,也明显落后于2018年和2019年同期。曾经繁荣的春节档,开始出现了一部分“空洞”。一个声量很大的吐槽是票价太高,其中大年初一平均票价达56.1元,创下了历史高点。
《狙击手》宣布从2月7日起下调结算价格,这是春节档第一部率先对“高票价”作出反应的电影。在2月3日,就有爆料称全国院线群收到建议:迅速调整,科学定价,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才能让行业获得最大利益。但事实证明,春节档相关方面,还是将高票价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狙击手》的降价也被认为是档期结束后,正常的票价恢复了。
高票价的背后,是十多家上市公司的利益、上百家相关公司以及广大从业者的生存问题。作为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电影业在过去两年过得很不容易,电影人的窘困也一度成为社会话题,不少人表示影院正常开门后一定会去买票支持。但矛盾也产生了:观众眼中的高票价,在压力山大的电影行业看来,仍不足以帮助整个产业走出困境;而如果保持较低票价,一些公司的生存很可能雪上加霜。
电影业与观众的较劲,真的是因为票价贵吗?或者说,高票价真的是今年春节档的最大问题吗?也未必。
从2016年开始,春节档票价就一路攀升,以每年5—10元的涨价幅度,考验着观众的钱包。对此,观众虽颇有微词,但观影热情始终未被真正地冲击。去年疫情下的春节档票房爆发,就很能说明问题。
今年观众说“看不起电影”,有两种可能,一种的确是钱包变瘪,要压缩娱乐开支;另一种是换个说法,不愿为春节档电影埋更大的单。
来自网联清算平台的说法,似乎也在为第二个可能性提供佐证,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天,网联平台共处理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62.36亿笔,金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5.30%和11.58%。也就是说,大众在今年春节期间,整体消费和涨幅都不低。那为何在电影消费上,偏偏不增反降?
这就不得不回归到核心问题上。今年春节档电影在质量方面“中等偏上”,一位电影从业者这四个字的评价,或是春节档总票房与观影人次双双下滑的真相。
“中等偏上”是褒义的评价,放在其它档期或平常,能得到这个评价的电影,就不难获得较理想的票房。但这四个字放到春节档,就显得有些批评的意思了。春节档的观众貌似宽容,其实是另一种要求严苛,既要电影符合“合家欢”的节日氛围,又要有故事、有内涵,无论在娱乐还是情感层面,都能带来满满的收获感。用这一标准来对标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确实会发觉,整体质量差点意思。
电影在营销层面的好,体现在打分平台与社交媒体上的好,以及观众“觉得好”,都只是电影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真正的好,是观众的口口相传,是买票观看,是用脚投票——谁也阻拦不住地走进影院,观赏并享受电影。如果只是为了打发节日时间,或者说为了满足社交需求,那么看电影早已经不是重要选择,更不是唯一选择。
电影业应该意识并重视这一点,不满足于用“中等偏上”的作品来供应春节档,而要在此基础上,用真正的佳作、有潜力成为经典的电影,来充实春节档,让这一档期真正写入观众的娱乐记忆与文化记忆。如此,春节档电影才能保持不竭的活力。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