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确定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金融业也不例外。在日前举行的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中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金融业支持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陈雨露表示,高碳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绿色金融体系尚不能充分覆盖转型金融活动,应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开展试点,并出台相应指导意见。
据陈雨露介绍,绿色金融产品方面,今年二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5%。今年前8个月,中国绿债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超过去年全年发行额。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1800多亿元。
在近期举行的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2021金融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仍待完善、相关产品有效供给仍然不足的情况下绿色金融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看来,实现碳中和有四大举措和途径,即“减”(通过低碳转型,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高效节能)、“增”(增加生态碳汇如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和“工程封存”(如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等)。
基于此,王文进一步分析,在中国推动“双碳”建设过程中,从宏观角度看,在社会创新层面,碳中和将使中国以绿色为核心和导向,重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从发展层面看,国家和地方都会借助碳中和这一机遇重新定义各地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创新层面,碳中和将会推动绿色金融成熟稳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
从微观角度看,在市场创新层面,碳市场发展模式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特别是今年7月份全国碳排放权市场线上交易的启动标志着新蓝海的出现。在民生层面,未来低碳经济是个非常大的就业方向。在风控层面,对气候风险的控制将是风险管控非常重要的点。
“综合来看,未来一是从全球视角来看碳中和,二是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三是在推动能源与工业低碳进程的基础上重视其他领域减排,四是在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绿色低碳相关指标。”王文说。
在“双碳”背景下,金融体系如何实现转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秘书长王遥指出了几条路径。
一是发展碳金融。碳金融是当前在整个绿色金融推动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环节。未来随着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待碳市场能发挥碳定价机制作用时,碳金融会随之衍生出来,包括依据碳现货的产品产生如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债券等产品。
二是在绿色金融领域,可围绕绿色产业目录支持的方向展开,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此外,在整个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从工具上来说,信贷、债券、保险、基金方面的自身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很多创新点可挖掘。
三是大力发展转型金融。特别要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虽然它的投向并不在目前的绿色目录当中,但只要它的资金使用朝着低碳方向而去、有关键指标和绩效目标来评价,就应该支持而不是一刀切完全从高碳行业撤资。这也是监管部门和金融体系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要考虑的方向。(记者 魏 桥)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