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串联东西,将经济发展动能延伸至内陆地区的长江经济带
机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头部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延伸至中西部内陆地区,并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南和西北腹地延伸,进一步跨境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大陆。
箭尾
指以成渝双城为支点、由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西南和西北两大通路的广袤西部地区
机遇:中国西部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扮演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角色,但竞争对手绝非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城市,而是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尤其以东南亚国家最具代表性。
箭首
指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及沿海地区
机遇:眼下最要紧的是进行产业更新——即保留那些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必要产业,比如上海的金融与总部经济、深圳的科技研发、广州的商业服务贸易等。
“十四五”新格局下,“箭式”城市群将承担不同的功能定位。这意味着全国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渝和长江中游的发展定位,首次被提升至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梯队。
如何理解这一变化?仲量联行昨日(3月24日)发布的《穿越周期,展望2025:中国经济与华西商业地产未来研判》中,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个新概念:“箭式”城市群。
在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零售地产负责人朱建辉看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头部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延伸至中西部内陆地区,并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南和西北腹地延伸,进一步跨境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大陆。
梯度转移的机遇
沿海三大城市群,眼下最要紧的是进行产业更新。这种更新为中西部区域带来了梯度转移的机遇。
“十四五”新格局下,“箭式”城市群将承担不同的功能定位。朱建辉表示,这意味着全国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塑。
作为“箭首”,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将对标世界级的城市及城市群,比如东京、纽约、旧金山、伦敦等发达城市群聚集地。他指出,眼下最要紧的是进行产业更新——即保留那些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必要产业,比如上海的金融与总部经济、深圳的科技研发、广州的商业服务贸易等。
更多的产业,则为中西部区域带来了梯度转移的机遇。
记者注意到,“箭身”的价值在于,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头部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延伸至中西部内陆地区,并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南和西北腹地延伸,进一步跨境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大陆。
一方面,物流通道的畅达可以帮助市场更容易完成市场转移,而武汉等一些城市,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企业的青睐,更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中国西部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完全有能力扮演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角色。朱建辉用“成渝双城作为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支点”来描述其意义,既是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又坐拥交通枢纽的优势,成为继三大城市群后内陆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梯度转移”并非强调不同城市群之间的落差。
相反,中国西部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扮演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角色,但竞争对手绝非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城市,而是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尤其以东南亚国家最具代表性。
朱建辉强调,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立让西部省市成为中国连接东盟和欧盟、中东地区的新门户。依托中欧班列、泛亚铁路,西部省份成为世界地缘政治新格局下的开放新高地,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以及科技能力的后来居上,也让西部地区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加速产业战略升级,大力发展科技、互联网、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转移的产业都是亟待淘汰的落后产能,高附加值、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更受西部省市欢迎——“甚至,今天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些创新研发领域上,中国的东西差距已大幅缩小”。
双循环的机遇
随着中国开始构建更加友好的贸易体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主动融入中国经济“内循环”体系。
穿越经济新周期,中国经济“转危为机”。在朱建辉看来,“箭式”城市群是“机”之所在。一个细节是,在全国GDP前十大的城市中,除三大城市群外,成渝城市群是内陆地区唯一由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的两大头部城市为核心所构建的城市群,且深处中国西部,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距甚远。
经济增量方面,过去十年间,重庆和成都在GDP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均表现亮眼,并阶段性在中国主要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成渝的商业地产与工业物流市场更具竞争优势,两市的甲级办公楼、优质零售物业、高标准仓储市场的开发规模均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两位,尤其是零售物业市场成渝分列中国第三、第四,超过广深。
“成渝双城已坐稳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一增长极,是中国“箭式”城市群新格局下纵深内陆广袤腹地、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支点。”朱建辉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企业尤其头部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势,对产业办公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同期,随着中国开始构建更加友好的贸易体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主动融入中国经济“内循环”体系,共享内需红利。今天的“外循环”绝非独立存在,而是“内循环”在全球范围的延伸。朱建辉指出,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让困境中的跨国企业在地缘经济角力中更加看好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因此,虽然全球整体基本盘或面临收窄的风险,但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反而提升。这便是下行周期中,中国经济“转危为机”的开始。(邹悦)
上一篇:废旧家电回收市场广阔
下一篇: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何时形成?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