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建家园 “山寨精神”代代传(附图片)
山寨村有50多座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山区聚落特征。叶俊忠 摄
您或许知道,河南林县有一条闻名全国的“红旗渠”,但您肯定不知道,在永泰县,也有一条“山寨版”的“红旗渠”。
您或许了解,当年那场风靡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但您应该不知道,在永泰县,也曾有一段“山寨版”的“农业学大寨”活动。
这两个“山寨版”,发生地都在永泰县洑乡山寨村。它们虽难以与“正版”相提并论,但其中闪耀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与今天提倡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是共通的,因而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山上的水电站
“那时候,我们真是干劲冲天啊!”
2日下午,在市区一处约定的地点,记者见到了黄声吟老人。回忆起当年那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年过七旬的他还是有些感慨。
老黄正是土生土长的山寨村人。上世纪60年代末,20岁出头的他,就担任了山寨村(那时称大队)党支部书记。
山寨村,山高路远,环境闭塞。自明朝嘉靖年间黄氏始祖定居山寨后,400多年的光阴流过,却没有刻下岁月的沧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一如从前。
年轻的黄声吟和大队长黄声连等人下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他们广种油茶2000多亩,在全县率先进行“水稻矮化”试验,修建村部、电影院、村小学等。
1971年,他们又决定建水电站。那时,村里还没通电,很多村民不知电为何物。
老黄回忆说,修电站时,村民干劲冲天,水库很快建成蓄水,县里“赞助”的引水钢管也运到了山下。这些管,每根直径约20厘米,长10米,重达几百公斤,因为不通公路,只能靠人力从山下运到山上。
运钢管的艰难,今人是难以想象的。一根钢管,平地要6~8人抬,崎岖路段,则要10~12人才能抬。从山脚抬到700多米的高山,每移动一步都万分艰辛,抬到山上往往要耗费一整天。就这样,用了几天时间,才把20根钢管抬到山上。
1973年9月,这座高山上的水电站发电了!尽管装机容量才10千瓦,但当电灯亮起,灯光映照着村民一张张新奇、喜悦的笑脸时,延续几百年的“油灯风中晃,松烟满壁熏”的历史,在那一刻,终结了!
未完工的“红旗渠”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山寨村人“撸起袖子建家园”的豪情,一个更大的计划开始实施。
1974年初,山寨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开工了!按照规划,他们将在邻县德化一侧修建一座水库,同时开凿一个引水隧洞和一条引水渠。水库蓄水后,再将水引到村尾水库,用于增加装机容量,同时作为村民的饮用水,并为村里400多亩水稻田提供灌溉用水,可谓一举三得。
修建的过程充满艰辛。黄声吟回忆说,农闲时,全村200多名半劳力以上的男女齐上阵;农忙时就组织突击队,由6个生产队抽人轮流担任。一天的农活干完后,匆匆吃完晚饭,突击队员们就打着火把进山干活。开凿隧洞,突击队员们手扶钢钎,甩开十八磅大锤打炮眼,再用雷管爆破;等爆炸声响过,硝烟还没散尽,队员们又冲回洞内,将碎石清出洞外。
这些全是义务劳动,没有记一个工分。直到夜里12点收工后,饥肠辘辘的他们才会享用上一碗热腾腾的粥。
到1976年,长85米、高1.8米的隧洞已完全贯通,引水渠修了3000多米,水库的水坝也建了一大半。然而,受当年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影响,县里承诺的资金一直没有到位,请来的技术员、施工员陆续撤走,工程难以为继,成为一条没有完工的“红旗渠”。
代代相传的“山寨精神”
从推广水稻良种,到建学校、影院,修水库、电站,山寨村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做法,引起了时任永泰县主要领导的注意。他来到山寨视察,回到县里后,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提出了“全国农业学大寨,永泰农业学山寨”这一响亮的号,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
黄氏祖上刚落脚山寨村时,是其他家族的长工。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们勤俭持家、以德立家的家风。“一寨黄宗勤传世,两行正路德修人”,有人为村新建的“忆恩亭”拟就的这副对联,是对这个家风最好的总结。这样的家风,也成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山寨精神”。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尊沐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村里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全村人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建驳岸、修古道、整沟渠、改旱厕、种花木、修缮古民居,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今年,村里还要实施幸福家园建设,并计划开发古村旅游,利用优美的梯田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关注本报微信公众号)
图像版权路透图片标题山坡上许多房子倒塌大雨后摄政 至少有600人失踪后泥石流和洪水摧
副总统便士周三表示,他在总统特朗普的批评下表示赞成,他的言论指责了在白俄罗斯的夏
布里吉特Macron采访中证实,它将在星期五杂志,它的作用将是非依据一项法律,而是章程,阐
在星期三举行的仪式上,希瑟海耶(Heather Heyer)是一名32岁的受害者的母亲苏珊布罗
康沃尔郡的海鲜餐馆已经加冕最好的在英国每年食物指南,肘击坎布里亚郡L Enclume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