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本报小记者“醉”游大腹山步道

本报小记者“醉”游大腹山步道

   2017-02-10 09:39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本报小记者“醉”游大腹山步道

本报小记者踏访大腹山山地步道。

■记者李淑娟吴晖文/摄

本报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昨天上午,30多名福州日报小记者踏上春节前贯通开放的大腹山山地步道,呼吸着新鲜空气,不禁诗兴大发,朗诵起经典诗句,表达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今年春节前后,我市12条新休闲步道(首期)陆续开放,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成为市民出行新宠。步道是怎么建成的?各有什么特点?本报选择大腹山、牛岗山、光明港、飞凤山步道,组织小记者一一体验。昨天,小记者来到第一站——鼓楼大腹山山地步道。

“大腹山步道依山而建,从进场施工到贯通开放只用了不到80天的时间,凿出了‘鼓楼新速度’。”伴随着大腹山山地步道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讲解,小记者满怀激动的心情,踏上步道。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大腹山步道共有三期工程,建成后总长约20公里,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目前开放的是一期工程,总长约3公里。

移步换景,放置在步道沿山体一边的装满石块的铁笼子吸引了小记者的注意。“这是干什么用的?”小记者好奇地问。工作人员说,这是石笼,用于边坡支护与边坡绿化。“你们知道是谁最早用此方法吗?”这个问题难住了小记者。“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建都江堰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没有铁丝网,用的是竹笼。”听到这儿,小记者纷纷为古代工匠的智慧点赞。

沿着沥青铺成的蜿蜒步道上行,小记者们发现,地面上有两条并列的红色、绿色标志线。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红色和绿色是步道功能的区分线,红色区域是急行道,可用于跑步以及快速走;绿色区域是慢行道,用于步行。听到这儿,小记者分别到两个区域体验了一把跑步和步行的感觉。“原来,设计者为了满足市民健身的需求,做了这么精心的安排!”

步道两侧的扶手下,隐藏着一排LED灯,工人正在调试线路。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大腹山山地步道是一条夜行步道,LED灯为方便市民夜间步行而设。夜幕降临,暖黄色的灯光亮起,就像两条蜿蜒的长龙延伸到远方,美不胜收。

“大腹便便”的大腹木棉,郁郁葱葱的香樟树、相思树,悄然开放的羊蹄甲……步道两旁的原生态植被,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欢迎着游客。小记者或远眺或近观,畅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半程,工作人员提醒小记者往步道下方望去。这里将建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茉莉花园,种植20多万株茉莉花,并用石笼隔断,形成一层一层的梯田景观。远处,工人正在修建茉莉花园,车来车往,一片繁忙景象。小记者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片茉莉花开芬芳扑鼻的情景,不由陶醉其间。此外,岩石园、榕树园,也将在不久之后建成,以全新面貌迎接市民参观。

走着走着,天上不时飘落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这并没有阻止小记者继续踏访的脚步。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边问、一边记,收获满满。鼓楼实验小学的小记者吴笑达告诉记者,大腹山步道与其他步道不同的地方,在于有快慢道之分,更加人性化。小记者们表示,步道风景很好,今后他们要带领更多的小伙伴来走一走,一起感受福州这座宜居城市的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