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让科研人员安心做科研)
出现“不敢做科研”的困境,根源在于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由行政主导,而不是学术共同体治理。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就必须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与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制度。
最近几年,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应该说,高校科研领域的问题正在一一改正过程中。然而据报道,在高校科研环境日趋向好的背景下,个别高校的教师却出现了不敢做科研的现象。
“教师不敢做科研”,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暴露出目前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也即,科研经费要么管得很死,规定科研人员必须按预算项目支持,如果超出范围就属于违规;要么给了科研人员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可怎么使用经费,并不是真正由科研人员说了算。如果行政领导意志转变或者政策调整,科研人员自主使用经费也可能面临违规使用、侵占、挪用经费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科研人员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没有科研任务的硬指标要求,很多科研人员确实不愿去做科研、去碰科研经费。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就必须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与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制度,把科研人员从这一困境中解放出来。
以前,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立项之后,必须按预算支出。这表面上看可以保障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但众所周知,在申请立项时,科研人员并不能准确预测科研支出,且为通过立项,一些科研人员会迎合立项审批方编造预算。按照这样的预算进行开支,一方面可能制造严重的科研浪费(购买并不需要的设备和材料);另一方面,则是应该支出的费用不能支出(包括聘请访问学者、使用研究生的劳务费用)。为了让科研顺利推进,科研人员不得不想办法“折腾”经费。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增加科研人员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利,提高科研人头费的比例。可是,科研人员还是不敢自主地使用经费,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这些经费使用是否真的合法。一旦政策调整,要求本项目的经费必须用于本项目(不能统筹使用),或者对人头费的理解各有不同――科研人员理解可以作为自己的津贴、报酬,监管部门认为这只能给参与课题的研究生、访问学者,那么也就可能违规。而且,对于把经费支配权给科研人员后,怎样避免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装进自己的腰包,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仍是一个颇为敏感的地带。
出现这种困境,根源在于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由行政主导,而不是学术共同体治理。因此,申请课题、开展研究等演变为争夺学术资源,而非做一流的研究。与此同时,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采取的是行政监督,可行政监督强化的是行政权威,可能干扰科研活动不说,还存在不透明、不公开,以及权学交易、潜规则(已经曝光的科研腐败,就由科研管理部门收取项目回扣)等问题。在发达国家,科研管理和评价实行学术自治,即由学术共同体来评价学者的研究能力与学术贡献,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则采取信息公开的方式,对于国家财政资助的、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实行全公开,甚至具体到细目,以接受公众监督。借鉴并建立这种学术评价和经费信息公开机制,才能引导学者专注于学术研究,把经费用到该用的地方,也才能让他们舒心、放心地开展学术研究。
□熊丙奇
图像版权路透图片标题山坡上许多房子倒塌大雨后摄政 至少有600人失踪后泥石流和洪水摧
副总统便士周三表示,他在总统特朗普的批评下表示赞成,他的言论指责了在白俄罗斯的夏
布里吉特Macron采访中证实,它将在星期五杂志,它的作用将是非依据一项法律,而是章程,阐
在星期三举行的仪式上,希瑟海耶(Heather Heyer)是一名32岁的受害者的母亲苏珊布罗
康沃尔郡的海鲜餐馆已经加冕最好的在英国每年食物指南,肘击坎布里亚郡L Enclume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