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产品经理|2016个人年度总结

产品经理|2016个人年度总结

   2016-12-23 11:26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来源《沁园春·长沙》

2016年即将结束,2017年如期而至,逝去的时光有太多精彩的故事,伤心的、激动的、期待的、纠结的、遗憾的,开始了、结束了!

2016年是我从事产品工作的第二年,也是离开校园的下一个新年。此刻,我想停下脚步反思一下一年以来做过的事、遇到的人,短暂的停歇是为了更好地向远方进发。于我个人来讲,年末我都会特意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1、对过去一年的小结,看看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对到来一年的期待,看看自己的潜力和未来;

回顾2016年往昔,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太多的人需要感谢,千言万语无以概述一二。我试着借助以下几个关键词概述一年的喜怒哀乐、方寸得失。

关键词:工作方式、人际交往、产品经理

这几个关键词都异常地熟悉,甚至有的几乎如影随形。因为收获越多,感动越多、故事越精彩。故事将围绕这三个关键字展开:

关键词一:工作方式

年初身处创业环境下,几乎接触了产品经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万能产品经理“。干得了运营、写得了文案、策划得了活动、搞得定客户,写得了文档、画得了原型、吹得了NB,一部完整的产品经理修炼百科全书,历经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坦白讲,创业公司很锻炼人,每天都跟“打鸡血”一样,非常适合年轻人。凡事都要亲力亲为,难以寻求同事的帮助,因为“大家都很忙!”,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人,更没有那么明确的职责分工。虽然任何团队都讲究协同合作,可身处狭窄的空间又能激起多宽的浪呢?

如果硬要扯上精益团队的前卫概念,那么不得不将个人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某种意义上讲,小团队尤为侧重/依赖个人素质,崇尚最大化付出(换句话说,无穷无尽的加班),个别员工的素质有时决定了整个产品环节的好坏。依据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图,如期进入了一家规模相对较大的集团类公司,彻底感受了一把严苛古板的流程的无可奈何,目睹了办公司政治的明争暗斗,经历了公司的跌宕起伏。一眼万年,明白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增长了很多见识...

稍具规模性的公司都拥有一套(自认为)完整公司运作流程,入职以来听到最多的一个核心词语:组织架构,强调每个员工的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岗位职责,或者说“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如此强调流程的重要性,那么作用在流程之上的便是“协同工作、沟通为先”。从另一个侧面思考:越强调什么、越缺少什么,而这恰恰是规模性公司所缺乏的。工作的这段时间,以下几个显著的感受:

1、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很直观的一个感觉是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必须要牢记于心,协作中必须明确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完成好任务的同时也要做好合作节点之间的衔接沟通。很显然,个人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自然也相对比较轻松,而沟通将占据大多数的时间成本,俨然一幅“沟通先行、任务紧随”的待人接物的处事哲学。

2、资源集中,外力推动: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大多不缺少资源,往往最让人头疼的并不是所谓的资源,而是如何推动资源?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沟通”上来,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之后的工作重心将适当往资源的协调以及人员沟通上倾斜,感觉自己成了一名“救火队员”,我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做产品的呢?

以上两点并不能穷尽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内容的覆盖面不完全局限于此,有一些比较尖锐的话题并不适合公开的分享(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下YY),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会有同感,并且以一种生恶痛绝的态度视之。以至于我的工作态度/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并不是坊间传闻的“黑化”,我所指的是一种“自适应”的态度,而这正是公司企业文化所提倡的——做一个有态度的人!

关键词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消耗了大多数人的精力,这段时间我越发能够体会到“工作的本质是沟通”的内涵。坦白讲,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我愿意过多地赘述,这么高深的哲学问题,我觉得无以解答,更愿意妄谈一二。规避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过多提及。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即是这个道理。

1、建立连接是必然,升级关系须谨慎。首先,我必须澄清——对同事关系并没有偏见,不同人予以的态度必然存在诸多差异。无法否认,融入团队是加入新团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与同事之间构建融洽的协作关系,是后续能否顺利推动进程的前奏,如果说第一步都没迈出去,后面路还怎么走呢?其实,我想表明的并不是同事之间不能成为朋友(相信:好人比较多!),恰恰相反同事之间可以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知己,所以更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待之。可能这句话显得有些无情冷漠,可这年头谁又会在意谁呢?

2、交流态度保守,内容边界方寸间。如若有幸与同事成为要好的朋友,可以与之分享一切,那也无可厚非。事实证明:TA人对我们的遭遇并不关心,甚至有些深恶痛绝的意味,或许你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同事之间八卦的谈资。生活与工作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容边界,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分享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你YY的。

以上所说的目的不是要求我们就不与同事之间沟通、建立友谊,而是要求自身待人接物切勿轻易和盘托出、一丝不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还是要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而有些人、有些事再久也看不清、看不懂,那何苦还要偏偏执着于此呢?不妨打开心扉、投以一份真诚,活地敞亮。

关键词三:产品经理

这个关键字还要从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问题谈起: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同样的问题被不同朋友/同事反复询问(虽无恶意,也能感受到一番调侃质疑的味道),大多数时候我都冠以“喜欢”之名搪塞了大家一番。不知为何,这段时间脑海中突然又浮现出了该问题,而这一次是我想拷问一番自己,我想知道: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

曾今无数次地尝试努力回想大四那年面试产品的场景,还是那么地清晰,至今历历在目。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的缘由:

1、门槛低,入门容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从事产品工作两年有余,如今这样的话我是万万说不出口的,难道产品经理的要求真的那么低吗?产品经理这堂课挺长的,只要你不想下课,根本停不下来。

2、不用写代码,动动嘴,分分钟搞定。产品经理确实不需要写代码,作为严密规则的制定者,一点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等待产品经理的是无穷无尽的细节,无穷无尽的发问和质疑,简称”撕逼“。

3、坐拥高工资,放眼秒杀一群众生。产品经理工资真不高,至少我是没那么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当然,我也可能是个个例,大神路过请自动忽略。产品明明就是一副众生相,哪里是传说中的象牙之塔?

以上三种情况,仔细想来并不是我的初衷,思前想后反倒让我明白似乎没什么特别的理由。记得当时,只是印象中觉得产品经理是个很酷的工作。至于为什么酷?我是一无所知,但至少是个经理。如果非要给出个理由,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让互联网行业多了一个产品经理。(其实还没做经理呢!)

创业公司期间,分析来看产品工作主要集中在:需求管控、沟通协调、原型设计、交互设计、文档编写、项目管理、测试上线等执行性的任务,看下来清一色的实在工作(刚入行的时候蛮兴奋的,至少有事可做)。之后进入一定规模的企业后,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逐渐侧重产品调研、市场分析、项目评估等研究性的基础工作。起初还是有些不适应的,由于之前大多处于最前线从事的大多都是实战工作,如今的变化有些触不及防,但也在意料之内。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产品经理,除去需求管理、原型设计、交互设计、文档能力、沟通协调、项目管理等一般性基础技能外,还能做点啥呢?这个问题近期一直困扰着我,假设所有人都能习得产品经理的这些技能,我的存在还会有意义吗?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呢?

坊间流传着产品经理的一条圣经:抄!换文雅点的词:套路!了解清楚业务,掌握一些基础的产品知识,乘以一定的套路,一个产品基本就成了。产品经理想当然的做法/直接复制其他产品的特性(照葫芦画瓢),顺带考虑一些用户的诉求,大多数情况下这已经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夹杂了太多主观色彩。我认为: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既要拥有理解用户心理的同理心,又要具备对客观规律的执著。事实上,感性的一面被过于夸大而忽视了客观因素。

比如,近期我设计的后台CMS产品,其中关于权限设计模块。如果按照我以前的固有方法就很简单:梳理角色、对应功能,无意间得知了一套关于角色权限设计理论RBAC,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方案,但对产品的设计依旧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也刷新了我对管理系统角色权限设计的认识。

写到这里,记得上面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产品经理除了基础技能之外,还能做点啥呢?思考这个问题时,显然我的心情有些沮丧,带有一丝莫名的忧伤。我还能做点啥?我使劲地寻找答案,尝试从多方面逐一强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试着去学习精益数据分析、产品商业分析,武装自己的思维。永远在路上,一直在成长,而我明白:有一种力量叫作时间!

我不想看见自己:若干年后,还是个“门外汉“!

作者简介:王伟(微信号:Daviiwong),@简书-互联网产品小王。专注工具和内容型产品,关注互联网金融和财经领域。从事互联网征信产品设计,喜欢看书、乐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