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谁的平台,何种经济

谁的平台,何种经济

   2016-12-02 14:51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本文正在参加竞拍话题“平台模式,能让传统企业斩获数字化发展新契机吗?”,欢迎提出不同观点,赶快登陆钛媒体给话题投稿吧!】

今天,似乎每一个企业都在响应总理的“互联网+”的号召。从门户网站、网络游戏,到社交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演化为平台产业。通过对150余家中国企业的深度调研,埃森哲发现超过82%的企业认同平台模式将对自身产业带来较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这不仅是代码与数据模型的迭代,更是消费方式的升级,商业模式的变革。风口不难寻找,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平台本身只是工具,是辅助核心业务扩张的介质。在巨头垄断日趋明显,中小规模玩家蜂拥而上之时,打破同质化的天花板,才有可能从竞争中突围。

付费午餐有人吃吗?

科斯的理论中,企业是市场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的一种代理机制。而平台经济,实际上就是以“零边际成本”的优势,将企业、消费者再度拉回大市场之中。平台模式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其创造的网络效应。但是,网络效应的货币化即变现,是一大难题。平台上的生产者创造的高价值,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消费者又吸引更多生产者的入驻。然而,这样的正反馈机制使变现变得微妙,收取任何费用都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第一个解决办法,是部分收费。即使企业是在一个垂直领域深耕细作,其受众的需求价格弹性都是不同的。另一种模式是免费增值,用免费服务吸引使用者,在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粘性之后最终付费。提供各种中介服务的平台也可以通过对服务的捆绑销售来获利。设计优良的平台能够提供给使用者超过其支付金额的价值。在实际的操作中,平台往往需要采用混合模式的打法。

不过,对一个平台来说,确定定价模型的前提是其必须通过数据抓取、用户调研了解平台本身的价值,以及能够提供给不同受众分类的价值。比如,Linkedin对于企业的价值,就是可以实现与精准匹配的求职者的连接,是他们接触市场与社群的桥梁。

以流量、访问量等绝对数据作为平台价值的唯一度量衡是危险的。有了相对完整的用户画像,即使付费用户量少,但却能打破变现难的魔咒,使平台真正锁定核心受众,也使得平台与用户的互动质量得到提升。

平台去哪儿

目前,平台经济的最主要应用领域是服务业。不过,具有创新意识的传统工业企业家正在改变这种固有印象。

在埃森哲发布的《数字中国2020:中国企业的行动计划》中,就以青岛红领集团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从2003年开始,红领就投资打造自己的网络系统来使用数字技术生产,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大规模的订制服务。由此可见,平台的潜力可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要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平台,需要企业从已有资源出发,选好“相对优势”。

有的行业或许只是暂时黯然,对于消费者,其平台化的价值并不会受到影响。2015年底开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关门大潮”,让人们对于平台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前景不再同之前一样充满期待。但是这种短期的市场阵痛不会是常态,因为数字化是金融服务的大趋势。金融交易平台会不断超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交易平台,非标准化金融产品会越来越常态化。只是,如何解决当前缺失的信用机制,会是相关企业需要攻克的课题。医疗平台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

即使是在相同行业,服务的差异化也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必要条件。同样做手机,苹果的平台能够实现的与小米的就是不同的。

平台众多,有层次上的区别,价值转化的区别,自身定位的区别等等。而区别的根本还在于:平台自身与进入平台的企业或者用户之间关系的深度。区别于简单的“粉丝“关系,塑造参与感能够给平台带来更多商业机会。比如,消费资本理论中就提到,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既能分享平台成长的成果,同时也为平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消费和投资实现有机结合。

总体来说,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的网络化、个性化,使得商业组织模式向“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演化。互联网平台的组织模式内核趋于一致,大平台作为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为小前端提供支撑服务,降低小前端运作成本。前端则需要尽可能小型化、专业化,直接面向用户需求,创造当前市场不具备的价值。

绕不开的技术驱动

很多人以为平台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因此很多做信息系统开发的人也纷纷下海做平台,却对行业环境和行业应用理解匮乏。反过来,在有了一定的行业背景之后,也不能低估技术在平台的打造中的作用。比如O2O平台,包括搜索引擎、LBS、支付、社交媒体等多方周边辅助性力量,都是商业生态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都与用户体验直接相关,都需要保障技术的流畅。

除此之外,企业必须认识到,数据已经成为发展平台经济的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当把数据作为底层驱动力之时,我们的思考方式、思考逻辑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可能以此创造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平台通过业务在线化和数据挖掘,促进供需双方的精细化匹配。电子商务、广告联盟和社交等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和位置等数据,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推荐、交叉推荐和品牌监测等营销类应用。另一方面,平台交易也能够采用大数据保障安全性。比如,淘宝基于大数据构建并优化各类假货模型,实时识别并监控具有售假风险的高危用户和团伙。埃森哲的报告中也明确地提出,真正数字化的平台是将数字化作为转型的战略工具,一方面改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优化运营效率。

基于双边市场的平台经济,正渗透到每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中。虽然这个概念是崭新的,但在这一趋势下把握机会,从同质产品中突围的方法,却与商业世界的既定法则无二。俯下身听用户说什么,找准路径定位,加以技术助力,未来可期。(本文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