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创业创新还是金融诈骗? 网络互助保险"不保险"

创业创新还是金融诈骗? 网络互助保险"不保险"

   2016-10-17 12:0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预存9元,最高可获30万元保障”“出一碗牛肉粉的钱,得到40万元疾病保障”……最近风靡全国的各大网络互助平台纷纷打出类似广告,承诺只要消费者缴纳3元至9元资金成为平台会员,便可获得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额度的疾病“保险”。

  作为“互联网+”新产物,网络互助平台如今越来越深陷舆论漩涡:“互联网+互助”是否将革掉传统保险公司的命?是创业先锋还是非法集资?这些遍地开花、日益强大的保险“游击队”能否转正?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络互助“叫板”传统保险

  “网络互助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会员提供风险共担的平台。所有会员均自愿加入和自由退出,健康时花费几元钱去帮助他人,自己患病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回馈帮助。”校友互助CEO林海说。

  在广州一家餐饮企业工作的谢欣两年前就开始接触网络互助平台,自称“互助达人”,他的手机里装了5款互助平台的客户端,已经参加过十多次互助活动。“点开客户端就能看到谁需要帮助,不管对自己的保障能否兑现,反正每次只要捐三五块钱,就当是多买了个面包。”谢欣说。

  与传统商业保险相比,网络互助平台多以支付成本低、保障金额大作为“吸粉”的优势。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在其官网推出的少儿健康互助计划宣称:预存9元,最高可得30万元保障,保障疾病涵盖白血病等50种大病;e互助平台在其官网推出的家庭守护抗癌无忧计划宣称:充值30元,成为计划会员,最高可获30万互助金。

  “交了3元,获得最初的保障资格后,就必须持续参与互助活动才能维持这个资格。按照单次互助活动人均分摊3元计算,如果一年中平台有20次募捐,那么会员个人的缴费金额就达到60元。”蚂蚁互助创始人廖晓平说。

  尽管当平台会员出现事故的频率增加时,要维持会员资格所付出的金额也将随之增加,但参与网络互助平台项目的消费者并不少。“抗癌公社”宣称,从发展至今,社员人数达“31万+”,31万社员遍布30多个省份;“水滴互助”官网的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37万会员;e互助平台官网数据显示,累计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5万。

  “现在整个行业估计有大大小小的平台近百家,总会员人数估计在500万左右。”林海说,今年上半年,行业也迎来了风险投资的春天。根据几个主要案例推算,上半年行业收到风险投资累计近2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各大网络互助平台都在官网显著位置标明了会员人数,以表明自己的“人气”,但并不能排除这些数据存在水分,有的平台可能花钱买会员,有的甚至存在会员资料造假。

  在网络互助业内人士看来,网络互助与传统保险存在本质差别。林海说:“互助并非保险,至少有这么几个不同:一是公益性不同。网络互助是非营利的,而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相比而言网络互助的公益属性更强。二是补偿的时序不同。网络互助是在事故发生后,根据受助者需要,在会员群里进行资金募集;商业保险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精算采取前付费方式。”

  廖晓平也认为,网络互助与国外盛行的互助保险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并不能就此认定网络互助为保险,毕竟没有经过保险主管部门的产品审批。

  创业创新还是非法集资?

  多数网络互助平台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是不争的事实,风险防控始终困扰着这些稚嫩的公司。同时,网络互助平台难以回避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

  蚂蚁互助位于广州市东风东路上的一栋大楼里。记者在蚂蚁互助的办公室内看到,墙壁上贴着公司成长记录表、计划表等,沿着墙壁摆着两排电脑和办公椅子,中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人行通道。

  尽管办公场地简陋,但蚂蚁互助的发展情况不错。廖晓平告诉记者,去年9月注册了这家公司,6个创业伙伴暂时租用了1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目前公司处在蓬勃发展期,会员数量已经达到8000个。

  校友互助位于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内的一个创业孵化器,租用了12个办公桌,跟十多家初创公司聚集在同一个大平面。林海说:“这里的租金很便宜,适合初创公司,而且大家一起创业氛围很好。”

  多数网络互助平台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是不争的事实,风险防控始终困扰着这些稚嫩的公司。“网络互助是个好东西,但真怕碰上骗子,互助平台要解决风险防控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任度问题。”广州市民黄鑫说。

  业内人士坦言,有的网络互助平台尽管资金托管在银行,但银行还是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并不能完全杜绝资金使用风险。

  另一个风险就是会员制造事故骗取互助资金。廖晓平说,虽然互助平台对会员身份核准、健康状况筛查、患病情况采取了第三方保险公估公司进行评估和调查,以减少会员骗保行为,但是挑战和道德风险仍然存在。目前部分平台采取较多的风险防控方式是:会员加入互助平台后需经过180天的观察期才能获得互助资格。

  互助平台最大的生存压力还来自保险监管部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曾发布风险提示称,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部分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稳定状况存在隐患,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目前是在夹缝中生存,一不小心踩了保险的红线,就会被保监会警告甚至有可能要关门。”深圳一家网络互助平台负责人说。

  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向兰金说,网络互助平台多利用会员缴纳的入会资金或捐助资金成立资金池,无法摆脱非法集资的嫌疑,随时可能被取缔。

  有的已夭折 有的被约谈

  尽管网络互助平台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热度升温的态势,但整体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不乏经营困难甚至夭折的个案,有的直接被保险监管部门点名批评。

  今年7月深圳未来互助平台倒闭,在业界掀起不小的波澜。7月7日,未来互助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关于未来互助停止运营的公告》,公告称:“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运营,因参与互助的人数没有达到预期,导致未来互助正式运作后,参与的会员平摊费用可能会高达1000元/年,这违背了我们想为会员提供一个低成本保障的初衷,我们决定自2016年7月7日起停止运营未来互助项目。届时,所有充值加入的会员,充值款将全部退回。”

  未来互助随后分别于7月19日、8月8日发布《关于未来互助会员迁移众托帮平台的公告》,未来互助所有有效会员全部由上海“众托帮”互助平台承接,同时宣布未来互助将于8月12日正式关闭。

  另一家网络互助平台则罕见遭到中国保监会严厉批评。5月3日,中国保监会官网发布《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夸克联盟”等互助计划有关情况答记者问》,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去年以来,部分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平台推出 “夸克联盟”等互助计划,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领域,近期又涉及所谓车辆风险。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互联网公司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

  中国保监会指出,有的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以所谓“超低价保障”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开展营销,将两者进行不客观地比较和挂钩;有的网站将互助计划和保险产品混搭销售,极力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互助计划是保险产品或所谓“互联网+保险”的新型产品。这些做法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可能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游击队”能否变成“正规军”?

  业内认为,网络互助平台基本处于经营灰色地带和监管真空地带,急切希望金融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为行业设定行为准则,制定相关监管规则,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

  e互助在官网公示,该平台会员累计充值金额已经达到4923万元,累计互助金额达到3203万元;保保集在官网推出的“夸克综合意外互助计划”累计互助金额超过405万元,推出的“夸克1号中青年大病互助计划”互助金额达到583万元。一家网络互助平台宣称,已经获得腾讯、高榕资本等5000万联合投资。

  尽管网络互助平台互助资金及沉淀资金持续增加,甚至伴随资本大举介入,但各平台的盈利模式并未随之形成,有的平台甚至是在“烧钱赚吆喝”。林海坦言,现在绝大多数平台都处于烧钱阶段,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互助本身并非营利点,一味追求营利也有违网络互助的初衷,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圈足够多的用户,之后再去考虑商业变现的问题。”廖晓平说。

  在广州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宋燕说:“公司没有给买医疗保险,我也没有多余的钱买商业医疗保险,网络互助正好能够让我以可以接受的低价,获得较大的保障。”对网络互助,类似的态度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尤其普遍。

  林海说:“针对现阶段的情况,网络互助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走公益道路,第二个就是网络互助平台获得相互保险经营牌照,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在政策监管范围内名正言顺经营保险。”

  廖晓平说,网络互助平台基本处于经营灰色地带和监管真空地带,急切希望金融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为行业设定行为准则,制定相关监管规则,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林海说,网络互助需要监管层的引导和规范,但监管也要有宽容度,为新生事物的发展留足空间。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