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电商节盛世存隐忧 消费者和商家恐互相伤害

电商节盛世存隐忧 消费者和商家恐互相伤害

   2016-09-19 19:2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虽然电商们明显减少了造节促销时的“弄虚作假”,但不少精明的网购消费者发现,一些网站摆出的促销品是款式较旧的货品,供货量也不如日常充足,网购促销节倒成了“清仓大减价”。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爆料,刷单在该行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某些网店习惯在大型的促销网节前疯狂刷单,甚至将这一行为当成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

业内专家指出,原本由电商平台发起、让电商平台与供应商共同受益的网购促销节有些“背离初衷”,相比电商平台在带宽、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卖家的进货投入对自身利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旦商品滞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卖家的积极性。

四类消费行为较典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早前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4.48亿,网民使用率为63.1%。一众电商平台强势造节,这或多或少会对网购族的消费行为带来影响,但不同消费观影响其消费行为。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有四类消费行为较为典型:

剁手族

“因为被一件三折的衬衣吸引,经历了500元的购物预算到5000多元的购物结算。”张女士向记者表示,如今电商在营销方面的宣传攻势非常猛烈,除了自身的购物平台外,很多手机APP和网站均可以看到其“抵买”商品的介绍。张女士就是在浏览新闻时看到电商的8.18宣传广告,发现心仪的衣服正在三折促销,于是登录网站查看并购买。之后,她发现大部分喜欢的商品价格都十分吸引:一双鞋原价339元现卖189元、另一双原价299元现卖169元、一套学生写字桌椅套装原价2280元现卖1880元……鉴于商品是真实降价,而且感觉都是用得上的东西,张女士最后大批入手。结账时,发现消费了五千多元,是原本预算消费的十倍!

猎奇族

继崂山白花蛇草水、美国失身酒之后,上个月又有一款神水爆红。日前,日本某公司研发了一款饮料,据称喝完之后15小时内“断片式”昏睡。

李先生在浏览微博时看到“大阪仓已经搬空咯~”、“谁在日本帮忙带一瓶”等网友留言,于是在跨境电商网站上尝试查找。此后,他发现有家店铺在“8.18”上线了这款饮料,随即下了单。

“其实并没有网上传言那么夸张,从介绍看这只是在饮用水中加入了助眠成分,是一种清凉型的饮料水,并不是类似安眠药的医药品。而是专为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的上班族打造的功能型饮品。”记者了解到,这已不是该店首次发售国外“网红”商品,从国内消费者排队抢购的Adidas NMD鞋到Coach全球首发的迪斯尼限量款包包,该店应有尽有,抓住消费者的猎奇心态已成为该电商的抢客法宝。

另据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是被一些新奇的商品吸引,如保洁出品的“液体卫生巾”,“618”时特价每片1.95元出售,吸引大批消费者下单。

理性族

“买买买”、“剁手”,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消费者在面对电商促销时疯狂购物的景象。不过,随着大众对电商节日的熟悉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时表现得更为“淡定”。

佛山的邹女士今年“6·18”期间在唯品会选购了几套秋装,跟过往“购物车”被塞满的情况相比,今年她在同一个电商节上的出手显有节制多了。“现在的促销节我只关注平时爱买的那几个品牌和用得上的商品。有些商品觉得不喜欢的,即使再便宜也不考虑。”

和邹女士有着类似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从去年开始,网民对线上促销节的理性回归态势就已比较明显。消费者的网络消费行为正日趋成熟,“按需购买”的网购行为已正常态化。

持家族

“唇膏、纸巾、牙刷毛巾……省钱是网购的第一动力!”对于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黄女士,每次电商节点和超市促销大降价的作用区别并不大,她购买的商品也很“朴实”。黄女士打算买3袋总计13.5公斤的狗粮,因为家里养了两只狗,平常一直购买的一款狗粮,在某次电商节上有优惠,尽管降价幅度不大,但因为是必需品,而且还有满199元可用10元优惠券的活动,她觉得能省就省,所以还是买了不少。

“我的唇膏用完了,也要买新的了。”黄女士想买的新唇膏专柜卖149元,登录网上品牌旗舰店发现,“618”特价为125元,还有其他满赠活动。黄女士也将商品一起放入购物车,“感觉这些电商节还不错,能够更便宜买到需要的东西。”

平台或造成商家和消费者“互相伤害”

目前,大多电商巨头参与并形成规模的电商节有五个,但各家自推的电商节则多不胜数。对消费者而言,如果电商的节日增加到每个月都有,那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就有可能慢慢趋于只在节日消费,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样更划算。久而久之,消费者在日常就不再网购了。所以,电商造节一旦过量,就成了对消费者的透支。

换一个角度考虑。对卖家而言,如果不参与活动,就有可能面临电商平台对其流量的分配不均;如果参与活动,利润空间又有可能被压榨,这也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一些强势电商平台,会让入驻卖家付出高价“推广费”和低价销售,导致部分卖家盈利更显艰辛。赚不到钱的情况下,商家更容易用各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换取利润,这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讲等同于“相互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