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硅谷风投的成功经验独家揭秘,起底中国没有的《顶级VC修炼指南》

硅谷风投的成功经验独家揭秘,起底中国没有的《顶级VC修炼指南》

   2016-09-19 19:08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之前我们发布了一篇关于VC行业运作规则的超级干货:《深挖美国风投行业50年数据,为你揭示VC运作的10条秘密法则》。此文发出后在创投圈好评如潮,甚至有投资人称之为“顶级VC修炼指南”,可见此文洞见之深刻。不过,由于文章风格非常严谨且带有浓重的学术研究色彩,所以读起来难免有些晦涩。今天,我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后续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国内创投圈的实际案例向大家陈述文章中揭露的“VC秘密法则”,并以此整理出一部“顶级VC修炼三部曲”:

  1. 创建与募集:一家VC公司的从0到1

  “创建一家VC公司是很难的”,这是VC行业运作的第一条法则。这句话看似人尽皆知,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创建一家VC的艰难程度有多大。作为VC运作4步骤“募投管退”(即募资、投资、管理、退出)的第一步,募资是所有要成立新VC公司的合伙人们首先要过的坎。

  在美国,一家VC的LP主要是富裕个人、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而根据数据,中国VC机构的LP主要是企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政府机构也占了一定比重。不过,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LP,在选择投资一家VC时看中的必然是这家VC的合伙人是不是成功创业者或者有成功战绩的VC投资人。如果你两者都不是,那么前期募资会非常困难。

  然而,在2015年中国创业投资最疯狂的时候,很多资质不够的人也因为大量资本泡沫的存在而成功募资成立了自己的基金,这导致中国VC领域突然变得鱼龙混杂,机构质量层次不齐。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是人都是个VC,简直“水浅王八多,谁都是大哥!”

  虽说很多人浑水摸鱼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不过也不要高兴得太早,VC运作的第二条法则告诉我们:对三分之二的VC公司来说,他们的第一支基金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支基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60%的VC公司在募集并投资完第一支基金之后就倒闭了。这些VC倒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第一支基金的表现没有达到LP的预期,于是LP便不愿意再给第二支基金投钱了。

  更可怕的是,VC行业遵循的可不是二八定律,而是一九定律!VC运作的第三条法则说:仅有10%的VC公司发行过四支以上的基金。其背后的逻辑是:第一支基金募集的三四年之后,也就是这家VC公司准备募集第二支基金的时候,第一支基金的业绩可能还看不到;第一支基金的业绩多半在发行后的六到八年内才能看到,那一般是VC公司正准备募集第三支基金或者第四支基金的时候。所以,如果第一支基金的业绩表现差强人意,VC公司顶多还能再募三支基金,否则等到几年后投资人发现第一支基金的真实业绩后,这家VC想再募第四支基金就比登天还难了!这时候这家VC必死无疑。

  最近两年,由于国内热钱很多,一些VC从募一支基金到募下一只基金之间的周期只有一年时间,根据上面的两条法则,这将大大提高VC行业的淘汰速度。

  16年上半年相比15年下半年,虽然开始募集的基金数量和规模均有所增加,但是募集完成的基金数量和规模均有所减少。2015年的VC热让市场上的VC数量大幅增加,但2016年市场上明显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大量基金无法完成募集,VC倒闭潮即将开始。

  在这种情况下,VC行业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也越发明显:业绩表现好的VC将有能力募到更多的钱,而业绩不好的VC则将加速死亡。VC运作法则的第四条告诉我们,不仅VC机构的基金募集数量遵循一九定律,他们的回报率高低也遵循一九定律:回报率排名前10%的VC业绩表现要比剩下90%的VC都要好得多。

  2. 从存活到优秀:VC除了靠运气,还要够勤奋

  如果你的第一支基金表现良好,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你运气好。当然,上面提到的数据证明,这个市场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有这样的好运气可以在第一支基金上获得不错的业绩并且募集第二支基金。所以恭喜你,你通过了第一道考验成功地在VC市场存活了下来!那么下一步的考虑,就是如何可以让自己成为募集超过四支基金的那10%优秀VC中的一员。

  VC运作法则的第五条告诉我们,对于优秀的VC来说,运气固然重要,但声誉和技能也很重要。如果在第一支基金成功之后再接再厉,VC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VC和其合伙人的受关注度、声誉、经验和技能都会提升,这会给VC带来更多资金、资源和好项目以促进第二支基金的成功并以此规律循环往复。如果一家VC旗下的基金可以持续表现良好,那么运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你前期可能需要运气来启动,但之后就需要持续的努力才能保持之前良好的业绩,实现乘胜追击。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如何持续努力才能保持良好的业绩呢?VC运作法则的第六条给我们提出了4条提高基金内部回报率(IRR)的具体做法:

  1)如果一家VC迅速抛弃那些看起来不再有前途的早期投资,基金的IRR将会更高。Peter Thiel在《从0到1》中说过,VC投资遵循幂次定律:1%的公司将带来99%的回报。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VC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表现最好的已投项目上,而不是在那些不温不火或者苟延残喘的项目上浪费时间。

  2)如果该VC在他们投资组合所在的行业有相关经验,基金IRR将会更高;有能力跨界进入到那些将要变成“风口”行业的VC也可以提高IRR。这两年,国内出现了很多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垂直VC”,比如专注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新媒体、体育、智能硬件等领域的VC。这些VC的好处是足够专注,能在对口领域提供专业的经验和资源。但太专注某个领域也有坏处,比如我就知道一些专门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VC在这个行业转冷之后转型乏术,处境十分尴尬。所以,VC能迅速转型并跨界进入热门领域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3)拥有良好人脉资源和合作关系的VC会有更加出色的业绩。尤其是如果一家VC能够和BAT这样的巨头搞好关系,让自己可以参与到巨头领投的项目中,那么这样的买卖不仅稳赚不亏,还能借巨头的名气给自己做做PR,何乐而不为?

  4)VC想要提高IRR,并购退出和IPO退出几乎同样重要。之前很多VC太专注于可以上市退出的项目而忽略了并购的价值,但最近VC们慢慢意识到在二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并购也是非常好的退出方式。我认识的一些VC为了提高IRR甚至已经基本不投新项目,转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帮助已投项目并购退出上面。

  3. 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成为一家顶级VC?

  如果你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的VC保持优良的业绩,那你就可以开始向顶级VC的队伍进发了。

  有些人认为行业内资历悠久的老VC一般比较顶级,但VC运作法则的第七条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拿中国的例子来说,虽然成立了26年的软银中国投出了阿里巴巴、成立了11年的今日资本投出了京东,并且这些成功案例让他们享受了无限风光,但如果再也投不出其他成功上市的独角兽,他们还能不能保持自己老牌顶级VC的地位呢?这个就很难说了。

  于是,VC运作法则的第八条指出:想要成为顶级VC,你不仅要能投出一个明星项目,你还要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出明星项目,让自己的IRR一直保持在行业顶端。这要求VC机构必须有像马拉松选手一样的耐力和毅力。

  成为顶级VC是非常困难的,但你一旦跻身顶层,就可以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特权,这些特权将帮助你保持你的顶级地位。VC运作法则的第九条列出了顶级VC拥有的特权:

  1)顶级VC可以用更低的估值投资更好的项目,因为他们有成功的谈判经验和更强的背书能力。有研究发现,顶级VC获得创业者青睐的概率是普通VC的3倍还多,不仅如此,创业者为了获得顶级VC的投资还愿意给出10-14%的估值折扣。不得不说,在这方面非顶级VC只能吃土……

  2)顶级VC可以花更多时间和他们看好的创业者周旋,因为他们手上通常有更多好项目可以选择。创投圈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顶级VC从接触项目到最后给出TS的决策过程普遍要比非顶级VC慢很多,但是创业者还是更愿意把非顶级VC晾在一边去等顶级VC的答复,因为顶级毕竟是顶级呀,等等也是值得的!然后非顶级VC又只能吃土了……

  3)顶级VC往往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来独自投资一个好项目。顶级VC一旦看好一个项目必定选择独占,让别的人没有参与机会,这样最后获得的收益才会更高。就算合投,顶级VC也会选择和其他顶级VC合作,起到为项目注入更多顶级资源的目的。如果你观察一下红杉、经纬、IDG的投资案例就会发现这个规律,而且这三家也经常一起合投。非顶级VC一般都选择跟投顶级VC的项目或者和其他非顶级VC合投,这样看似分摊了风险,但是最后的收益也变小了。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顶级VC虽然拥有诸多特权,但他们每天也如履薄冰,因为只要稍稍大意就会从顶层衰落。VC运作法则的第十条就总结了顶级VC从顶层衰落的两大原因:

  1)关键合伙人的离开,不管是退休还是离职。试问:如果红杉没有了沈南鹏、IDG没有了熊晓鸽、经纬没有了张颖,这些VC是否还能延续目前的辉煌?创始合伙人再厉害,终究还是要退休的,退休后他们创立的顶级VC能否做好传承,这个很难说。另外,像IDG这样的顶级VC这几年就经历了几次合伙人离职自建VC(比如高榕资本和峰瑞资本)的动荡。一家顶级VC能否在这样的人事动荡之后保持稳定,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合伙人团队开始走下坡路。就算合伙人不离开,顶级VC也可能因为合伙人团队的惰性而走下坡路。据说软银中国的合伙人团队已经多年没有变化,而大部分成员都是60后,这让机构内部的文化变成了按资排辈的“长老制”,十分不利于机构的发展。

  总结

  很多人都喜欢说“创业维艰”,但VC投资也是一个每一步都很艰难的过程。不过这并不代表新的VC机构就没有机会:

  1)如果你可以成功募集第一支基金,通过你的专业技能、资源和根据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断创造良好业绩,那么你就完成了从0到1、从存活到优秀的过程。

  2)如果你不仅可以创造优秀的业绩,还可以不断投出明星项目,那么你将享有行业顶端的马太效应,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3)如果你到达行业顶端之后还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忘为你的团队创造合理的激励和传承制度,那么相信你的VC将可以实现基业长青。

  后记:为什么中国写不出《顶级VC修炼指南》?

  如果没有之前《深挖美国风投行业50年数据,为你揭示VC运作的10条秘密法则》这篇由美国人撰写的文章中总结的美国风投数据和运作法则,今天这篇所谓的《顶级VC修炼指南》也不可能存在。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的VC投资人们都不怎么爱分享:一是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投资数据和回报率,二是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投资逻辑。这对中国VC行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很多中国VC投资人喜欢把自己的投资逻辑当成商业机密一样生怕被别人知道,殊不知自己视为“商业机密”的投资逻辑可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硅谷的VC投资人们淘汰了。在这件事情上,硅谷VC投资人的做法就是经常分享,保证大家都在用最新最前沿的方式投资,实现共赢的局面,所以我们经常喜欢找一些硅谷VC投资人的干货文章来翻译给大家看。

  另外,同样的投资逻辑放在不同的人手里执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这一点在二级市场已经得到验证。那么对于VC机构来说,真正的壁垒将不是投资策略本身,而是VC机构在行业理解度、资源、人脉、团队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内部管理能力等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别人可以抄走你组合中的一部分,但想照搬整个组合就非常难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硅谷很多VC(尤其是顶级VC)可以如此自信地分享自己投资逻辑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