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三辞行政职务,专心搞科研

三辞行政职务,专心搞科研

   2016-07-28 15:40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三辞行政职务,专心搞科研

▲陈德明(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某任务弹道定轨预报分析。新华社发(李玉建摄)

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扎根大漠26载,先后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10多个重大研究项目,为提高我军新质作战能力、推进部队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同事眼中,陈德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把信仰举过头顶的人

作为陈德明的同事,工程师余清华讲述了陈德明“三辞室主任”的故事。

2002年8月,陈德明受命担任基地技术室主任。

这是一个刚被赋予全新职能的室,基地希望进一步强化这个室所在单位的技术总体和质量把关作用,在规划论证上当好“设计师”,在靶场质量上当好“把关员”。被寄予如此厚望的技术室,基地对第一任“一把手”的人选格外上心,最终这个重担落在了陈德明肩上。

事非偶然。在之前的短短5年间,陈德明的成绩单确实十分出众: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

当上室主任后,陈德明把很多精力花在了党支部、核心业务、人才团队和单位全面建设上。

有段时间,室领导因出差、休假,就只有他一个人在位,搞行政的时间多,搞技术研究的时间少。陈德明逐渐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找到上级领导表达了自己打算辞去室主任职务、专心搞研究的想法。没想到,他的话刚出口,就被领导当场拒绝。

两年后,陈德明向组织申请,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研究,在管理方面不擅长,仍被拒绝。又坚持了一年后,陈德明下定决心,再次提出辞去室主任职务,上级最终批准他的请求,让他专心从事技术研究。

陈德明所在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居安思危”。余清华说:“正因为怀有如此强烈的忧患,他始终将导弹武器试验技术研究放在心头,也成为他人生追逐不止的生命靶标。”

一个遇到困难勇敢担当的人

工程师李继兴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年仲夏,我国某型战略导弹试验发射失利,弹头因故障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上级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

此前,根据多个单位给出的几十个残骸落点区域,由各方力量组成的庞大队伍展开了“地毯式”搜索,连续两个多月毫无收获。

一天晚上,搜索布置会再次举行,刚刚出差回来的陈德明也被要求参加。他仔细看着前期的搜寻报告,忽然说:“前面所有的计算可能存在方向性问题!”

这一句不啻于平地惊雷,在座的人都被震惊了。陈德明目光格外坚定,一边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想法,一边分析之前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算法和方向。参加会议的领导当众宣布:“这任务就交给你了!找到,给你记大功。”

陈德明带领两名同事,经过7天7夜反复建模计算,最终把落点定位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当初的估算范围缩小到百分之一。

几天后,消息传来:“找到了!找到了!”

“陈德明常讲,搞导弹试验技术工作,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在不期而遇的重大考验面前,一定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有效担当。”李继兴说。

一个将创新镌刻进生命的人

“导弹武器试验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只有创新,不断的创新,才能闯出一条通向成功的通天大道。”这是从事导弹武器试验的科技工作者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陈德明也常这样讲。

和陈德明共事多年的工程师郭伟说,他醉心科研、锐意创新的故事有很多。

反导项目落户基地那年,陈德明受聘成为项目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上级要求2010年初进行首次试验。时间紧,任务重,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陈德明感觉肩上就像扛了一座山。

反导试验任务全面展开后,针对目标识别与高精度弹道预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实时性要求强等特点,陈德明展开了一项项技术探索和创新。近千个日夜,连续多个波次攻关,他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突破3项关键技术,加速了靶场能力生成,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1月,首次反导试验如期进行。任务实施过程中,陈德明担任靶目标探测与识别协调组、试验结果快速分析评估组组长,牵头完成了7个软件的技术状态确认与版本固化等工作。

然而,就在临射前一周,突然发生指令系统不连续接收信号的问题。专家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得益于无数次的计算分析和验证,陈德明表态说:“绝对没问题。”

1月11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一击命中靶弹,指挥大厅顿时沸腾起来。

那一年,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一等功。

郭伟说,陈德明将创新镌刻进生命,成为他前进路上的不竭动力。(刘辉产、李国利)新华社甘肃酒泉7月27日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