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2016-07-27 16:17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参加省皮影调演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市平安区是皮影戏传入青海、得到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许多现存青海各地的相关资料表明,青海皮影发展的历史上,平安地区的皮影艺人曾经付出了辛勤努力,为该剧种在青海的落户、流传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随着群众性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昔日颇受欢迎的皮影戏失去了舞台,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抢救和保护皮影,在古驿平安,又有这样一群人,利用业余时间奔走,倾力于这种传奇艺术的采访、搜集与整理,为未来留下更多的关于古驿皮影的资料……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皮影演出现场

非遗代表传承久远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青海民间也叫“灯影戏”“影子”“皮影儿”“灯影子”等,是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古老的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文学为一体的,有独立音乐声腔、独立表演技艺的综合性戏曲艺术之一。

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据了解,青海皮影戏目前可知的最早的艺人姓白,人称白褐匠,是今平安区古城乡沙卡村人,约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关于白姓艺人的从艺及传承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具体事迹无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平安皮影艺人众多。清末至今,平安地区的灯影戏艺人就有张官保(小名官保子,老官保)、张秉义(黑黑子)、祁延祯(人称傻罗)、李登魁、刘文泰、祁永昭、祁永启(祁延祯之子,人称傻罗娃)、严森、张守国、陈启玉、李玉贵、祁之韶(祁永昭之子)、姚亚生等10余人。此外,还有马进福、王生庭等也曾有过表演皮影的经历。许银屏、朵银凤、马桂香、李克萍等女演员也曾经坐台演唱。这些艺人当中,像张官保、张秉义、祁延祯、李登魁、张守国、刘文泰、祁永昭、祁永启、祁之韶等人,都是全省,甚至河湟地区有名的皮影大家。

1950年6月,全省召开皮影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艺人有40多人,平安地区(当时隶属湟中县)有祁延祯、陈启玉、李登魁等人参加。

1959年11月,“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青海皮影戏代表队参加了大会,代表队由刘文泰、赵学昌、张生华、褚兆德、祁永昭五位组成。在观摩演出期间,青海代表队演出了由刘文泰创编的皮影戏《恭贺新禧》《牛头山》,这是青海皮影戏第一次跨出省门,走向首都。

1981年10月,“全省灯影戏汇演”在西宁市举行。平安和乐都、湟中、湟源、大通、西宁郊区等六个代表队参演。

1981年11月,平安县(现海东市平安区)皮影队的张守国和刘文泰等10余人组成青海代表团,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

平安皮影走出国门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祁之韶与奥地利副总理卡明斯基在一起

在东西23公里,南北33.6公里,总面积只有769平方公里的古驿平安,出现这么多皮影唱家,皮影这种古老剧种在这里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现可查的一些资料表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末,在各级各类皮影戏的相关活动中,平安皮影人都留下了忙碌奉献的身影,也为平安地区,为海东,为青海省,甚至国家赢得了许多荣誉。

在平安地区,目前健在的皮影艺人有祁永启、祁之韶等人。

祁永启(1931年—)男,汉族,系平安区三合镇新庄村人,皮影名家祁延祯长子。祁永启自幼家贫,未上过学,因受家庭熏陶,自幼就会唱各种板式,且字句皆成旋律。祁永启戏路较宽,其中大传连台戏有《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还有清朝戏《康熙爷访玉凤讚》《十四王访宁夏》等一些其他把式唱不了或者很少唱的戏,他都可以表演。

祁之韶,1964年出生,系祁氏皮影第三代传承人。受父亲祁永昭(青海著名皮影戏演员)的熏陶,祁之韶三十四岁起便在在我省乐都、平安、湟中、化隆、互助、湟源多地登台献艺,除去大传戏外,擅长窝窝戏的演唱,拿手的包括《金沙滩》《杨家将》等不少剧本。

2006年,祁之韶和他的搭档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派的中国民间艺术家表演团成员参加了奥地利“中国年”活动的演出,和天津木偶、北京拉洋片等一起向奥地利人民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演出队在维也纳、林茨、巴顿等地演出,受到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的盛情接待,同时受到我驻奥大使先生的亲切接见,也因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而受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荣誉嘉奖。这也是青海皮影第一次走出国门。

古驿皮影承载乡愁

古驿皮影:传奇艺术的今昔与未来(上)

刘文泰接受采访

出生于平安沙古城乡沙卡村仓生荣先生年近60,长期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退休后迁居省城西宁。工作之余,仓生荣笔耕不辍,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见于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

《沙卡村里的皮影戏》是他近期所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述了他记忆中家乡皮影戏的演出情况。

“我们村开始演皮影戏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那个年代是国家最贫穷落后,乡亲们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其它精神文化追求,一年里,如果能看上几场皮影戏就是最奢侈的精神享受。”仓生荣这样说。

据仓生荣回忆,由于沙卡村没有皮影匠,自然也没有戏班子,要演皮影戏就得到三合乡的村子去请。三合乡有两个皮影匠,一个叫祁延祯,是新庄村人;一个叫严生,是新安村人。祁延祯外号叫傻罗,名气大,沙卡村很少请,一般请的往往是严生。这也并不是说严生的影响不够大请起来容易,而是因为他和沙卡村的许多人有亲戚关系,请过来吃住都比较方便。

仓生荣说,沙卡村是个多民族的村子,影子匠在说词中还往往加进一些不同民族之间如何互相尊重风俗习惯的内容。这一切,为活跃农村生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民族团结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说起小时候用鸡蛋买上一两张白纸和油皮的黄纸、红纸,剪上些人或动物,将细树枝与皮娃娃的有效部位用白线连接起来,再找上几个破碗破盆,与小伙伴们演皮影戏的过往,仓生荣感慨良多。有一次,两个小伙伴甚至为了争谁来当影子匠差点打起架来。

“现在很难再看到皮影戏了,皮影只剩下回忆。”仓生荣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