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除了金融、外卖和游戏,上海还有机器人的未来创投

除了金融、外卖和游戏,上海还有机器人的未来创投

   2016-06-30 09:35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除了金融、外卖和游戏,上海还有机器人的未来

「不算各种外包团队,上海有 300 多家机器人企业。这两年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我觉得我们离这个(概念)还很远。」

在上海浦东新区软件园,前「发那科机器人公司」高级工程师老高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表示。

「一根(市价)大好几万的机械臂我们能做到几千块钱成本,这是中国人擅长的事,本质上是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与智能无关。」

已获得天使投资的老高现在正带着一支十多人的团队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计算机视觉相关的解决方案,在他眼里,尽管很多和自己类似的团队所做的事情离「人工智能」还很远,但对概念的热炒客观上也增加了他们订单量。

机械臂.jpg

「炒得越热的不一定越能赚钱,我们其实获利挺大的。从我的角度而言,未来中国机器人的核心市场会在上海。」

同样位于浦东软件园的一家刚成立不到三天的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极客公园」。

火热的市场与廉价的「人工智能」

在今年的 MWC 世界移动通信展上,HTC 发布「HTC Vive」,这款售价 799 美金的虚拟现实眼镜于今年 2 月 29 日晚 11 点开售。

两周以后,深圳华强北出现了几乎同款的无贴牌「HTC Vive」山寨机,售价仅为 80 元人民币。而在淘宝上,搜索「虚拟现实眼镜」,得到的结果也足够让你咋舌。

Snip20160626_1.png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亚马逊发布智能家居产品「Echo」后,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家居机器人相关的创业团队,大多还都选择了白色外观。

「套个系统就上了,其他都只是个壳儿,你要多花点钱我还能跟你设计得漂亮点。」

经常往返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的李帆就拥有一个为这类企业提供整套服务的工作室,据他向「极客公园」透露,由于每家企业最终落地的产品形态不同,李帆工作室所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产品的最终售价从 100 - 800 元不等。

在很多从业者眼中,工业制造业的服务型产品由 B 端向 C 端过度都源于技术的下沉。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2015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 85 亿美元,但中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器人量仅为 36 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55 台/万人。

「大型工业机器人制作企业的技术、产品门槛都非常高,而且十分封闭。」

老高告诉「极客公园」,尽管越来越多开源的技术和算法足以支撑机器人产业的部分公司存活,但上层技术的封闭和底层创新技术的缺失导致了很多企业的「逐利」倾向。

「市面上大多数消费型机器人的体验都很糟糕,但是便宜啊。真正好用的你都买不起。」

对于大多数以语音交互为主打的消费级机器人而言,三轮以上的对话往往就很难让人满意,而腾讯优图的技术负责人郭晓威和思必驰的首席科学家俞凯也都认为,跨场景交互对话的能力将影响消费级机器人产品的最终用户体验。

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技术、算法和数据的缺失为这一结果的实现打上了折扣。

「这些靠时间都能解决,但这波市场红利过了可能就没了。先上产品、拿融资,然后挣钱,等有了积累我们才能推出真正有利用户的产品。」

李帆工作室的一位客户在接受「极客公园」电话采访时说道。

工业机器人才是更大的机会

「现在市场上那么多消费级机器人,但真正的机会还是在工业行业上。」

图漾科技的 CEO 费浙平认为,不同于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北方传统重工业、以北京个人助理型机器人为代表的 C 端概念性机器人和以深圳、广州众多的机器人代工厂,依托新工业和技术创新的上海将成为未来国内机器人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在国内机器人生产和制造领域,上游是传感器、减速机这样的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形态硬件,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

「机器人贵就贵在芯片和传感器,所以上海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大多都集中在系统集成上。而因为价格高,大多数企业都是需要垫资去维持下一轮生产,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以国内最大的传感器生产公司之一「歌尔声学」为例,企业正常的营业收入都以百亿人民币计,且对市场和渠道有着难以撼动的控制权。

所以,以老高为代表的团队和公司所做的事情就很好理解:用系统集成和优化的方式降低传感器和芯片带来的成本。

一个更好理解的例子是,在某条自动化生产线上需要一条自动摆放螺丝钉的机械臂,但其市场价格动辄上万,小厂的多条生产线难以负担。而老高通过基础的 CV(计算机视觉)扫描技术解决了螺丝钉的定位与摆放问题,并通过配套的系统和硬件解决方案使得最终成型的机械臂售价在 5000 以内。

「摆好螺丝钉而已,又不是建房子,并不需要工业级 0.1% 的精确度。我能给你省了大好几万,你用不用?」

老高认为,许多客户需要的就是一个细分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最大成本优化的情况下,上海的这批团队有着很大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以老高为代表的新工业从事者正在将原有工业级的技术和生产经验逐步下沉到基础级的工业生产中,随之而来的是大幅度生产和制造成本的下降。

「就像小米做手机一样,整个行业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解决方案的进化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革新,这种革新也将会很快过度到 C 端消费级产品上。10 年前你能想象千元机可以使用几乎 iPhone 上有的大多数功能吗?10 年后的机器人市场同样如此。」

Snip20160628_1.png

数据来源于 OFweek

从数量上来看,广东虽然在机器人公司的绝对数量上保持着领先,但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机器人企业在地缘集群和新工业技术运用上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像 ABB 和 FNACU 这样的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公司,也包含了以上海沃迪为代表的研发类民营企业。其中的一些也将自主研发的产品拓展到了海外市场。

在应用空间上,上海企业的机器自动化应用水平也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杆位。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 2011 年,上海使用一台机器的年成本(6.3 万元)就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的年成本(6.7 万元)。以海立集团为例,通过九年时间的逐步升级,工厂近千名员工的工作已经被 480 台机器所代替;为此,海立集团甚至还为这些机器人成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部」。

拥有了数量和应用空间上的积累和拓展,上海将新工业发展时期经验和资本很好地过渡到了机器人时代的产业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在跨领域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提供和硬件生产、制造成本优化的上,上海的机器人企业正在将原有工业级的技术和生产经验逐步下沉到基础级的工业生产中,而这也是传统工业机器人更大范围地向 B 端和 C 端转移的重要基础。

比起很多人固有印象中上海互联网的「金融」、「外卖」和「游戏」,我们可能很难将上海与正在兴起的 AI 和机器人热潮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这些变革正在发生,以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正如同浦东新区软件园里一家家正在进驻园区大楼的机器人相关新兴企业慢慢「包围」曾经大家熟悉的「边锋网络」大楼那样。

边锋网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