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乱石坡缘何变成“花果山”

乱石坡缘何变成“花果山”

   2016-06-22 09:49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乱石坡缘何变成“花果山”

▲在河南林州东岗镇下燕科村,村民赵喜仓查看核桃长势(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新华社郑州6月21日电(记者孙志平、李钧徳、宋晓东)时值初夏,站在河南林州市东岗镇下燕科村的南坡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郁郁葱葱,树枝上的核桃果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而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坡地。

在太行山脚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赵喜仓,看到昔日光秃秃的荒山石坡,如今变成了“花果山”,十分开心。他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是市里大力发展坡地经济,让这乱石坡变成了“花果山”。

因地制宜,乱石山栽下“摇钱树”

“山多地少不打粮”,几十年来,赵喜仓和河南林州的大部分农民一样,似乎已经习惯了守着荒山过苦日子。从赵喜仓记事起,村西头的那片乱石坡就养活不了一家人,上个世纪80年代,因地里打的粮食不够吃,没钱花,他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直到后来儿女长大成家、经济压力小了,在外奔波了半辈子的赵喜仓才回老家生活。

“东岗镇超过7成的土地都是山地丘陵,水土条件不好,种粮效益差。”东岗镇党委书记栗强云说。岗坡地越种土越薄,收成越差越施肥,种粮在林州山区走进了死胡同。

据栗强云介绍,由于土壤贫瘠,水资源缺乏,林州山区正常年份小麦亩产只有五、六百斤,遇到干旱灾年,甚至可能绝收,投入大、收益少,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种粮,不少岗坡地都撂了荒。“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从石头缝里要粮吃。”2012年,根据中央有关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精神,时任林州市长的王军提出了“积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农业发展新思路。根据市里号召,东岗镇开始调整种植结构,鼓励村民种植核桃树,仅3年时间,全镇种植核桃面积达到5万亩。

依托村里的合作社,赵喜仓流转了30亩地,种起了核桃树。“以前一亩小麦最多赚400块,现在一亩核桃林至少能赚4000块,真没想到这乱石坡上还栽出了‘摇钱树’。”虽然还没有到成果期,但仅靠早熟核桃和林下搞养殖,赵喜仓家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

告别乱石坡,迎来“花果山”

“政策引导地生金,昔日荒山富乡亲”,东岗镇的核桃林,仅仅是林州坡地经济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起,地处太行深山区,有200万亩山冈坡地的林州,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经济林、中药材、小杂粮及畜牧业等坡地经济。如今坡地经济已成为林州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坡地经济不仅改变了林州几十年的种植结构,而且开启了林州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征程。记者在林州采访看到,昔日太行深山间的乱石坡,如今已是花香四溢、果林遍野的“花果山”。

素有“菊花之乡”的茶店镇发展菊花产业,全镇种植菊花1.5万亩,并创办企业生产、加工开发“太行菊”品牌茶叶系列产品。每逢秋季,这个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小镇,满山菊花怒放、一片金黄,又现“以菊为茶待远客”的景象。东姚镇发展小米种植,39个村种植优质谷子2万亩,带动周边6000多户农民致富;横水镇和石板岩镇因地制宜打造冬凌草茶和党参生产基地,带动保健品和药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坡地经济富了乡村,也绿了荒山。村民们的“摇钱树”“招财花”,也给太行山脚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催生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目前,林州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超过580家,年营业额达2.3亿元,带动1.5万人脱贫致富。

林州发展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尝到了绿色致富的甜头,村民们更加珍惜林州的灵山秀水。承包了城郊乡蒿园村200亩荒山的侯云飞,建成了现代化的生态园,园区建设时没有砍伐一棵古树,搬挪一块杂石,园区内还全部使用生态肥,“山清水秀是我们林州的宝,绿色发展才是致富之道。”侯云飞说。

此外,为解决老百姓担忧的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林州一面打造精品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一面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效益。2014年成立的林州万宝山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万元,仅一年时间就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Q板上市,拓宽了林州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昔日乱石坡,今天“花果山”。绿色发展让荒山生金、百姓富足,太行山也见证了林州的绿色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林州,这种理念正在变为富民兴市的实践,滋润着林州百万市民富太行、美太行的梦想。”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