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一位回族“阿娘”的“诗和远方”

一位回族“阿娘”的“诗和远方”

   2016-06-20 09:46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一位回族“阿娘”的“诗和远方”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王晓薇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乡村里,回族“阿娘”马雅宁忙碌着。在一间简陋的彩钢房里,她一边照料患病的丈夫,一边抚养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心中还牵挂着上大学的大女儿和今年要高考的二女儿……

不过,夜深人静时,她的心灵却开始了飞翔:心底的诗歌、手下的剪纸、案头的书法……就像有诗人说的那样——“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在2016第十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民族用品展览会上,马雅宁代表化隆县展出的书画作品,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她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打动着这些来自四方的客人。

在喧嚣嘈杂的展会现场,记者见到了马雅宁。她手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神,安静得像一朵睡莲。头戴衬着白纱的头巾,紫红运动服配一条黑色长裤,一双黑色绣花鞋……马雅宁的打扮简单朴素。在她身旁,地面上铺展着一幅书法长卷,旁边是长幅的剪纸作品《金陵十二钗》。她的剪纸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她的作品还不止这些:展厅里摆放着精心创作的剪纸画和书法作品,还有厚厚两本诗歌和散文的手抄本。

“风吹动了沾满星迹的窗帘,我的灯光纹丝不动。未来溶解在嘴里,有一丝渗透的甜。现实的枕边,我一次次将手攥紧。谁在四月的风里,盘点欢乐?八月的云里,收集忧伤?”在一首名为《深夜》的诗里,马雅宁这样写道。

随手翻开手抄本,娟秀的字迹里,这样充满诗意的语句俯拾皆是。马雅宁说,这么多年,她大约写了三四百篇诗歌。她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对生活的感悟和不期而至的灵感。

马雅宁最为得意的是剪纸。“我的剪纸,又分套色、染色、拼贴……”她说,“小时候帮奶奶剪窗花,后来长大了,看了不少书,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开始剪复杂一些的图案。”山坡、老树、茅草房、老鹰、小鹿、女人和鱼、金陵十二钗……在马雅宁的手中,这些景物和形象惟妙惟肖。

今年38岁的马雅宁从小就喜欢读书,高中时因家庭变故放弃了大学梦。在第一段婚姻中,她和丈夫十分恩爱,生下两个女儿,当教师的丈夫还经常教她英语。但不幸的是,丈夫遭遇车祸,让这美好的一切都成为记忆。

在亲友撮合下,她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婚后也有过轻松快乐的日子。但随着丈夫疾病缠身,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她的身上。“在参加清食展出发的前一天,我包好三大盘饺子,蒸好够吃三天的馍,还擀了面条,留给丈夫和孩子们,让他们在我离开的这几天里能吃饱肚子。”她说。

马雅宁所在的村子是青海省有名的“拉面之乡”,她也曾经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干过拉面馆。“我们这儿干拉面生意挣钱的人很多,但是会书法、剪纸的就我一个。”她放弃了干拉面馆,继续自己的书画创作。

因为没有名气,马雅宁搞书画创作几乎没有收入。为了赚钱供孩子们上学,平时她只能打零工,甚至去干在工地和泥、搬砖这些体力活。“等天热了,白天出去打工,一天能挣一二百元,就是这样。”她的嘴角挤出一丝微笑。

2014年,甘肃临夏有一位商人阿卜杜听说她的故事后,上门买走了她的一幅百米书法长卷,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生活是如此窘迫,唯一的安慰就是心灵的自由。在诗歌书画的世界里让心灵诗性地舞蹈,已经成为她面对惨淡生活的精神支撑和信念。

她说,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希望能改变现状,去远方看看。“不一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在她看来,剪纸、写字、作诗,这些事情即便不能扬名立万,也会赋予人生一定的意义,还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目前,她的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行将完成,她准备开始剪《清明上河图》,“草稿已经打出来了。我还在学英语,每天背单词。”

在她的心里,有着更远的远方。据新华社西宁专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