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太撕裂

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太撕裂

   2016-06-07 15:2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太撕裂

吁求利益群体保持理性固然重要,但更关键在于“关键少数”能坚持职业理性,记者客观报道事实,法官作出公正裁决,意见领袖表达冷静的判断

曹林

很多经常上网的人都忧虑于这样的网络现象,那就是阶层在网络上的撕裂。网络似乎并没有带来交流,而是让各利益群体的立场更加固化和强化了,使很多话题变得极端化、尖锐化、对立化,变得不可讨论。一事当前,很多人不问真假是非,只凭利益立场站队。医患发生冲突,医生骂患者,患者骂医生;涉警话题,警察站一边,网民站另一边;航班延误,民航工作者与乘客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站在各自立场上互相在网上对骂。

为什么不能互换一下角色,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为什么不能将事实置于立场之上,为什么不能超越利益立场而寻找共识?我觉得,寄望于相关利益方能够理性、客观和冷静地超越利益立场,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甚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幻期待。站在自身利益立场说话,这是人的人性和社会性的本能,是人之为人无法超越的弱点和局限。在现实中,“将心比心”和“角色互换”,部分理性的人或许可以做到,但很多人并不能做到。

怎么办呢?任由这种对立和对抗发展下去,从而使不同阶层和群体不可调和的对抗越来越激烈?不是,我一直认为,群体间的对抗不是大问题,人们站在自身利益、立场去表达,甚至很情绪化地自说自话,只顾立场不顾事实,也不算什么问题。因为大众就是如此,大众天然带着情绪和盲从的“原罪”,是“非理性”的代名词,永远别指望所有人都能保持理性思考。但是,只要这个社会的“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变得多糟糕。

哪些群体是这个社会的关键少数呢?比如媒体人、法官、公务人员、意见领袖等,比如那些从事跟公共利益相关职业的群体。

具体来说,医生如果站在医生立场说话,不是大问题,患者为患者代言,这是本能,甚至有些网友偶尔说一些极端的话,也没必要把这种极端情绪太当回事——但是,如果两方发生冲突时,媒体并没有站在医患中间客观地报道事实,理性地评论,而是跟风站队,或寻找一个能给自己带来“眼球利益”的立场,也把自己当成“患者”,带着“为某一方维权”的立场去报道,就是大问题了。当两个群体发生冲突时,媒体人应该是引导理性思考的“关键少数”,记者的客观报道应该引导双方去关注事实而超越情绪,媒体的理性评论应该给偏激的情绪降温。毕竟,多数人都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即使旁观者一开始会去站队,但看到媒体报道的客观事实后,也能够作出理性判断,从而成为“公正的旁观者”。

但如果作为“关键少数”的媒体,不是客观报道事实,而是火上浇油,用非专业的报道刺激双方,让医生更愤怒,让患者的受迫害情绪强化,只会让本就愤怒的两方往更愤怒的方向狂奔。当医生觉得媒体在报道时戴着有色眼镜,医媒关系会比医患关系更对立,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跟媒体人一样,法官是这个社会更为重要的“关键少数”,因为他们执掌着能定纷止争的司法。一个觉得自己受到欺负、侵犯、迫害的人,即使再情绪化,在网上的表达再缺乏理性,可他还是寄希望于法律给自己带来公正的。有一个群体,必须始终站在公正立场,就是法官。很多矛盾之所以不可调和,一些利益群体之所以用非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在于对正义的底线失去期待,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相信法官能给自己带来公正。医患对立不可怕,官民撕裂也不是最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对法官这个“关键少数”不再信任,对借助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失去信心。

此外,意见领袖也是“关键少数”,当利益群体变得越来越对抗,而引领着公众意见的舆论领袖也失去讲理的耐心,或被利益操纵,或为追求“网红”效应语不惊人死不休,或为了点击量不择手段,或迎合多数暴力而不顾社会责任,那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吁求利益群体的理性,而在于这个社会的“关键少数”能够保守自身的职业理性,记者客观报道事实,法官作出公正裁决,意见领袖表达冷静的判断。有了“关键少数”捍卫理性的防线和底线,社会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