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儿童性侵:“愿受伤的孩子被世界温柔相待”

儿童性侵:“愿受伤的孩子被世界温柔相待”

   2016-06-02 15:39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儿童性侵:“愿受伤的孩子被世界温柔相待”

我们决定在一个单纯而欢乐的节日,讲述一个沉重而疼痛的话题——性侵儿童现状调查。

我们希望,这份疼痛能唤醒更多人对严峻现实的关注、警醒与反思。

我们报道团队的四位记者,分赴北京、吉林、湖南、青海、江西,在对性侵儿童话题展开调研时,“疼痛”是我们最直观的共同感受。

这一篇记者手记,由四位记者共同完成,向您讲述不同视角下的痛感。

如果我们的疼痛,能唤起您对孩子的更多保护,这便是我们寄出的“别样礼物”。

【守护之痛:安全网能不能再织密一些?】

讲述者: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沈洋

光天化日、校园之内、持续数月,江西南昌县12岁留守女童被多次性侵。教师的责任心,家长的责任心,学校的安全意识到底在哪里?

从已公开的案件来看,向女童伸出魔爪的不少是邻居、老师等身边人。乡村的空壳化,一师一校的教学点,也让个别教师露出邪恶的一面。

前不久,我采访了江西一所乡村中学两名初一女生跳河自杀致一死一失踪的事件。多名同学反映,一名男教师曾多次把失踪的女生带到学校后面一栋荒废的房子里。从那回来,只要同学们问起,女孩就哭。

而就在事发前的一个周末,这名失踪女孩回家,妈妈发现她大腿根部有一长条破皮划痕,“当时以为是穿牛仔裤磨破的”。如今,孩子的妈妈为自己的大意悔断了肠。

采访之后我不禁会想,如果老师、家长的关心更细致一些,孩子还会不会走投无路?

令人欣慰的是,我在采访中也发现好的探索。江西省弋阳县,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42%。县里对学校、老师的考核,从“优秀率”转为“关爱率”,通过家长培训,教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庭管理技巧。校长教师经常家访,对每个村的情况了如指掌,有的学校要上晚自习,教师还会护送孩子走过危险路段……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

如果把安全网织得牢一点,性侵儿童的悲剧,会不会少一些?

【沉默之痛:谁为罪恶盖上了“遮羞布”?】

讲述者: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袁汝婷

从来没有哪一次采访,让我如此愤怒。

今年四月,我和同事在湖南攸县调查,揭开了一起农村小学男教师多年来持续猥亵多名小学女童的黑幕。报道告一段落,可我内心的沉重感久久难以散去。

在个别教师的卑劣行径之外,整场采访中,有两个事实最令我愤怒——

第一个事实是:有受害女童的父母拒绝揭发,甚至试图掩盖真相。

小雨(化名)和她的父亲,是给我们提供线索的举报者。经他们牵线,我们与多名涉事女童隐蔽沟通,坐实举报情况,然后将线索转交给了警方。

可这个勇敢的12岁女孩和她的家人,最初曾被其他受害人家属深深伤害。当她们一起向受害女童小敏(化名)的妈妈讲述被猥亵的事实,小敏妈妈的反应居然是告诫女儿让她再也不要和小雨玩,“她思想龌龊”,也不许小敏把被猥亵的事说出去。

监护人的懦弱,成了罪恶的“遮羞布”。

第二个事实是:在学生及家长向校方举报后,当事教师被调往另一学校继续任教。校长等管理人士知情后,竟无一人报警。

我们采访中,校长曾几次以“情与理”的说法来解释为何对涉事教师从轻处罚。“教学成绩好”“即将退休”等理由被反复强调。他们以为,超越法律底线的错误,是可以用这些理由弥补的。

如果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校园普法任重道远。

还有一个采访细节让我记忆犹新——

采访最初,小雨始终不愿开口说话,直到我握着她的手告诉她:“你做得很好。你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是你的勇敢,救了班上所有的女孩。”

这句话是我的真心话。事实上,正是小雨和她父亲孤勇地站了出来,才扯下了罪恶的“遮羞布”。是他们的“拒绝沉默”,救了下一个可能被伤害的孩子。

我希望这个社会有更多像小雨和小雨爸爸一样勇敢的人,这样,悲剧或许会更少一些。

我更希望,我的从业生涯里,再遇不上这样的新闻。

【法制之痛:期待法律法规对女童形成“立体保护”】

讲述者:新华社青海分社记者庞书纬

采访中,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近年来相继曝出的儿童性侵事件,无不触目惊心;而更重要的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尚难以形成对女童的“立体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关于女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有效性和专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往往难以拿出有效、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惩戒。此外,由于女童性侵案件本身的隐秘性,常常“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给办案带来很大难度。

不少人将本属法律问题的性侵案“道德化”,以“围观”的力量逼迫受害儿童及其家人沉默,这恰恰是对罪恶的纵容。

公民法治意识的缺失,还体现在对司法信任不足。面对女童遭受性侵的“难言之隐”,不少家庭会选择通过民间“习惯法”的方式“私了”,而非走正规司法程序。

其实女童性侵作为一面棱镜,其中折射的,又何尝不是保护女童“道阻且长”的现实?

期待保护女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化作全方位环绕的“水晶墙”,让女童能在细致入微的保护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愈合之痛:愿受伤的孩子被世界温柔相待】

讲述者: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李双溪

歌德曾说过,命运的创伤是可以医治的,只有心灵的创伤无法医治。

在跟踪采访女童强奸案的一年中,我见证了罪犯被绳之以法,真相水落石出的过程。但最让我心痛的是,案件给一个6岁女孩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久久无法愈合。

一年过去,“噩梦”“抓狂”“恐惧”“离群索居”的状态一直纠缠着这个孩子,治疗效果反反复复。

一位长期从事心理援助的咨询师说,早年的性侵会对女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这样的创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对女童成长中的情绪、行为、亲密关系、人格塑造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还有很多案例的结果更糟。一些受害者错失了良好的治愈机会,导致心理创伤和恐惧阴影伴随始终,很多受害者直到中老年时还记忆犹新。这种伤痛无法释怀、无人倾诉,让他们选择了自我否定和自我压抑的生活。

更遑论贫困地区的受害儿童。一方面,缺乏具备资质的心理干预机构,另一方面,高额的治疗费用也让他们望而却步。

愈合不仅意味着解救自我,还面临着回归社会的过程。那些遭受过性侵的受害者,面临着类似的愈合之痛——标签化、污名化、冷漠、误解……他们只能选择逃离社会,只因无处容身。

不妨给受害者多一些呵护和关怀,抛弃成见和误解,营造一个温柔友善的社会环境。他们是受害人,而不是犯错者,别推开他们。

对这些曾被伤害过的孩子,我只愿他们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据新华社长沙6月1日新媒体专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