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并非穿越,新华社记者当三天“留守儿童”

并非穿越,新华社记者当三天“留守儿童”

   2016-06-02 15:15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并非穿越,新华社记者当三天“留守儿童”

新华社北京6月1日新媒体专电“六一”儿童节前夕,新华社记者来到位于我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与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小姑娘文发芝共同度过了三天。小姑娘繁忙的家务劳动,和小伙伴玩耍时灿烂的笑容,还有提及父母时的沉默寡言,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记者一起度过的三天,也是小姑娘一年生活的缩影。

第1天.劳动中的星期六

“妈妈是正月十六走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弟弟妹妹在哭,说要去找妈妈……”

9岁的文发芝把身边的草叶子揪下来,在手里来回折着,不再说话。她坐在布依族祖辈们在山坡上垦出的梯田里,四周望去,满眼是山。不远处有三头黄牛,两大一小,小牛犊把头靠在母牛肚子上一劲儿地蹭,母牛低着头,一下下舔着小牛,“别靠小牛太近,大牛会顶人的。”

爸妈外出打工四年了。文发芝和弟弟妹妹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上课的日子,发芝要在家里帮厨做饭、打扫屋子、洗衣服。煮饭用的是电饭煲,洗衣服用的则是海尔牌双桶洗衣机。家里经济条件尚可,这要感谢在浙江鞋厂打工的爸妈。

文发芝只比洗衣机高出一点点,她把要洗的衣服一股脑儿投进桶里,再踮起脚,拧好定时器。洗衣机虽能甩干,但用水太多;山上打水不易,为了省水,需要人工漂洗。发芝的上半身都探进洗衣机的桶里,把衣服整团拉出来,可惜还是有一件掉落在桶底。一旁的记者问:“平时谁帮你拿出来?”发芝接过衣服放进盆里,没接话。

晾衣服也不轻松,搭衣服的铁丝比她高太多,踩着板凳,踮起脚,再往上使劲一抻,衣架才勉强挂上。挂到后面几件,力气不够了,一件衣服要踮几次脚。板凳的面是塑料绳在木头框架上来回绑出来的,脚尖位置的绳面儿已经断了。

第2天.欢笑里的星期天

“我喜欢轻松的地方。”

“哪里是轻松的地方?”

“不用干活儿的地方。”

直到第二天发芝的同学来找她玩,才发现她笑起来的时候,眉毛和眼睛都弯弯的,左右两侧的乳牙掉了,新牙还没长出来。前一天惜字如金的“高冷范儿”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爱说爱笑的小女孩。

孩子们先是一起画画儿。

“你觉得我画得好吗?我觉得很丑,怪模怪样的。”

“怎么画这么多草咧……”

“画里面都是春天。不对,都是夏天。”

文发芝画了两幅,看起来差不多——房子、树、小鸟、太阳和云朵。两幅画里,她都画了三个小人,“我妹妹、我弟弟,还有我。”

画了一会儿,孩子们开始捉迷藏。追着、闹着、笑着……山间小路旁的草垛,屋子外的柴火堆,养着鸡鸭的棚子,都是孩子们眼中最理想的藏身之处。

第3天.黑板前的星期一

“老师说要读好书、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愿望。”

“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要走出去。”

“为什么?”

“因为山里面很累,每天都要干活。不过呢,走出大山也有点累,因为要走得快。”

雨下了一夜,直到早上;文发芝起床,准备上学。山里的路都是脚踩出来的羊肠小道,最窄的地方只有一脚宽,坡度很陡。雨下得大了,有些地方会塌,有些地方会滑。发芝穿的是双塑料凉鞋,但一路走得又快又稳。“要是我现在也是城里的,这样的山路我也走不好。不过呢,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走,走得快一些。”文发芝说。

文发芝就读的关山小学有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全校共4个班、61个孩子、5个老师。除了语文和数学,孩子们还有体育、美术和音乐课。每到课间休息,所有学生都冲到一个算是食堂的棚子里,给自己的午饭帮厨。而老师们也要帮忙切菜、炒菜。

校长查连敏告诉记者,学校里一半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大多时候,孩子们在学校都很快乐,大声念书、大声唱歌。但有时,有些孩子会沉默。“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的孩子看到别人的父母来了,而自己的爸妈来不了,也会哭。”查连敏说。

每年六一儿童节,时常会有爱心人士来学校探访,带来文具和各式各样的礼物。但查校长觉得,还是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更紧迫,“我们这地方上大学的很少,除非家里经济条件好,父母还重视知识,否则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即使成绩再好,都要出去打工,沿着父母的路再走下去。”

目前,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像文发芝这样的留守儿童仍有11万余人。黔西南州“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建设寄宿制学校212所,完成建筑面积超过33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4.6亿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

“提到家乡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记者问发芝。

“这一片山。”

(采写记者:郭沛然、王修楠、潘德鑫、刘娟、熊俊、杨焱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