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学问”

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学问”

   2016-06-01 10:07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学问”

杨绍功(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

记者到基层采访时,多次听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半调侃半诉苦地说:这些年,新闻舆论工作已经从政府工作的“二线”上升到了“一线”,跟媒体记者打交道是苦活、累活,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从他们的话可知,对于基层政府部门而言,如今的新闻舆论工作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也越发复杂了。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这种观感,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常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严格说来,所谓“海量信息”大多来自娱乐、广告和各类专业领域,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总体上仍然处于透明度低和相对匮乏的状态。正因如此,每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政府部门的反应,因为公众更渴望获得相关部门处置情况的权威信息。

当前,深化改革是最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之一,各项改革政策密集推出。在改革攻坚时期,关于政府部门的改革举措和行政行为,有大量信息需要有效传递和反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利用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借助媒体监督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以防止行政结果背离政策目标。因此,当前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有助于在改革举措落实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播学者认为,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应该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主动宣传时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二是"被动"应对舆情时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培养和提升媒介素养,也需要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政府的工作需要和公众的信息需求推动下,如何“善用媒体”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而每一次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新闻事件的处置,都是一场关于官员媒介素养的考试。

在舆情应对方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记者在采访中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地区和部门,再复杂的事情,喝几杯茶的功夫就能把问题聊清楚、说明白。领导干部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获取媒体的支持与理解,把舆论引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另一些地方和部门应对监督报道的办法是:白天兜一圈,晚上喝一顿,消耗记者的精力,以腾出时间找关系、打招呼“摆平媒体”。最后,不仅舆论无法平息,还损害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他们不仅误以为可以“摆平媒体”,面对舆情还缺乏主动作为,总想着“等风来”。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舆情应对不力的事件之所以不时出现,是因为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等一等、拖一拖热点就会过去”的想法。靠新的舆论热点来冲淡影响,等别处的舆情出来转移舆论注意力,不肯直面舆论、不能解决问题,让部分地方和部门的舆情应对陷入恶性循环,给地方制造了大量的“负资产”。其实,如果他们能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就能够将舆情转危为机。

舆情应对固然可能因措施不当而失利,主动宣传如不尊重新闻规律也可能弄巧成拙。记者常收到地方部门宣传本单位工作成果的邀请,但有些时候,某些单位的工作成果并不突出,他们只是希望借助媒体报道获得上级的肯定。没有新闻的事务犹如一杯白开水,记者就算有“生花妙笔”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则不是下大力气踏踏实实干事,而是做表面功夫,出风头博眼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展示单位的形象,还会给部门甚至整个系统抹黑。

无关切,不新闻。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改革中容易遭遇“中梗阻”的难点,才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也是领导干部应该担当的关键点。新闻传播的规律如此,领导干部要提高媒介素养,更应该认真尊重新闻规律,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当前时代条件下,善于运用媒体传播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应当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面对媒体,党政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在主动宣传和舆情应对中,应该在宣传中给媒体端上一杯白开水,而不是在舆情应对中让记者醉倒在一杯酒里。与其心情复杂地“端酒”“送水”,不如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地给“一杯茶”,如此更显自信和担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