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城市道路不再屡屡“开膛破肚”

城市道路不再屡屡“开膛破肚”

   2016-05-31 15:47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城市道路不再屡屡“开膛破肚”

市政共同管沟安装施工中。

把城市的排水、电力、通信、中水、给水、燃气、供热、垃圾回收系统等市政管网,集中在地下长长的综合管沟内,进行统一运营、管理,保障市政管线运行安全,同时,哪一个区域线路需要增加或者维护,只需从管沟入口进去施工,避免了路面的一再开膛剖腹,这就是地下综合管廊。

在法国巴黎,这样的城市高速运作“大动脉”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作为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厦门,也已经实实在在地摸索出了一套厦门经验,5月12日,随着厦门首个PPP项目即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合作协议与中铁建的签订,厦门的这场城市“地道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厦门实践也在三大领域实现了突破创新。

“地道战”战术10年探索

全市持续推动管廊建设

2015年国家批准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厦门名列其中,开始以试点城市的角色建设探索,力争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可借鉴、可示范、可推广的样板和经验。但实际上,厦门对如此庞大、完整、系统的地下管廊探索,可以追溯到2005年翔安海底隧道。

据了解,厦门在国内较早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05年,在建设翔安海底隧道时同步建设了干线综合管廊;2007年,结合片区高压架空线入地缆化同步建设湖边水库片区综合管廊,这也是福建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

2010年,在集美新城同步规划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三横三纵”,7761.5米,宽5.3米、高4.3米,除了燃气管道之外,其他所有的市政管线全部纳入综合管廊,管廊内能够开检修车,方便进行各种常规维护,这成了集美新城建设火热的一景。

而对于这场“地道战”的战术探索升级,几年来一直在持续。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亚杰说,5月12日刚刚完成PPP项目签约的翔安新机场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入廊管线包含高中压电缆、通信、给水、中水、雨水、污水、燃气管道等,这也是厦门首次将燃气管道纳入管廊管理,比集美新城更全面、辐射力度更强。

最新资料显示,厦门目前已建成干、支线综合管廊15.88公里,缆线管廊50.46公里,入廊管线长度已超过210公里。这样大且快的建设规模,显然得益于全市综合管廊“一盘棋”规划建设。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介绍,在试点申报成功后,厦门迅速启动了专项规划,结合重点开发片区、新城建设、地铁建设、老旧城区改造等,谋划用十来年时间在马銮湾片区、莲河片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等区域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6公里(不含缆线管廊),目前正扎实有序推进之中。

国内率先试水市场化运作

实行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

《厦门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关于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的规划指引》,厦门率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后,仍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制度建设,受省住建厅委托修订的《福建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指南》、编制《厦门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等,同时试水地下综合管廊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运营管理。

2014年,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企),具体负责城市综合管廊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工作。

该公司总经理林亚杰介绍说,厦门模式采用“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办法,推动管廊建设运营专业化发展,并逐步扩大管廊公司资产,做大做强管廊公司,努力培育厦门市大型专业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力争实现跨区域输出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相关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厦门还率先实行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早在2013年,厦门市就颁布了城市综合管廊使用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初步形成综合管廊收费定价、运营管理等有偿使用的运作模式。目前正对入廊管线收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近期即将发布实施。

此次厦门在PPP领域的破题之作厦门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由社会资本方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运营和维护,分为建设、运营、移交三个阶段,根据协议,厦门市政府与中铁建的合作期将达20年,包括建设期4年和全线运营期16年,其中社会资本占90%的股份,管廊公司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占10%,项目公司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合作期结束以后项目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

自去年国务院部署推广运用PPP模式决策以来,厦门这个项目不仅实现了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了公共产品的建设效率和社会服务,对于推动国内城市的综合管廊建设,显然具有良好的样板、标杆和示范效应。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发展部副经理苏顺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全新的PPP模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转变了以往建设中的财政投资模式,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投融资,让政府可以卸下了“负债人”的这个包袱,同时实现身份的转变,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

厦门另一大创新举措是,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回报机制采用“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模式,项目公司通过使用者也就是管线单位付费模式获得更多收入,运营期间,使用者付费不足以覆盖整个项目支出的时候,再由财政进行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同时承担监管责任。林亚杰总经理介绍道,政府还将专门成立考核小组对整个项目运营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达到85分才能获得政府的全额可行性缺口补贴,进一步保障管廊高水平运营管理。

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

建设工艺与方式率先突破

厦门翔安新机场片区综合管廊PPP项目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建设总长度19.74公里。管廊所在道路包含翔安东路等8条道路,及近2公里沿大嶝大桥和机场快速路的双舱跨海段,这两处跨海段,地质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

负责项目实施的中铁海峡建设集团董事长孙桐林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告别“路挖挖”现象。同时,将承载该区域对外市政主干管线的连接通道,特别是为翔安新机场建设、沿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而该项目的实施,也意味着厦门在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和创新突破,达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厦门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工艺的城市,将继续推广使用预制拼装工艺。

早在2007年,厦门就在湖边水库开始试行该工艺(0.49公里),2009年在集美新城核心区大规模采用(7公里),2015年在翔安南部新城全部使用(10公里)。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工艺建设综合管廊的城市,厦门市在2015年10月住建部城建司的考察中,获得了肯定。目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预制拼装工艺和技术标准,正逐步推广应用于所有管廊项目中。

在建筑工艺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厦门还有很多特色与亮点。例如,国内率先实现重力流管线入廊。厦门市在全国《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颁布前,在集美新城综合管廊等项目,率先将雨水、污水等重力流管线合理纳入综合管廊,开创了国内综合管廊重力流管线入廊的先例;

结合过海隧道同步建设综合管廊。厦门市在2005年建设翔安海底隧道时同步建设干线综合管廊(含电力、供水、弱电等管线),并顺利投入使用;并规划在未来建设海底隧道时同步配套综合管廊,保障岛内外主干管线的安全输送,全力打通厦门岛的“生命动脉”;

结合地铁建设综合管廊。积极探索结合地铁同步建设综合管廊新形式,优化地铁内空间容纳弱电管线,将管廊融进地铁建设,此举同样开创了国内先河。

在一系列成绩光环的背后,厦门已将目光放得更远,在《厦门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将重点推进马銮湾片区综合管廊项目、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片区综合管廊的前期工作及现代服务业基地、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莲河片区等片区综合管廊的片区专项规划。

这场无硝烟的城市“地道战”,仍将坚定地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