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创造条件,让白海豚更好繁衍生息

创造条件,让白海豚更好繁衍生息

   2016-05-31 15:44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创造条件,让白海豚更好繁衍生息

网友“太阳宝宝”供图

火烧屿两头公性宽吻海豚,自从五缘湾搬家到厦门火烧屿后,苦等四年,急觅对象未果,而不远的将来,它们或许很快可以找到自己的“媳妇”了。

5月17日,中华白海豚人工繁育技术研讨会上在厦门宾馆召开,人工繁育中华白海豚议题,成为一众专家反复研讨论证的热点重点。

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厦门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大约在66~98头之间,平均约86头,情况依然不太乐观。而农业部正式批复“关于同意建立中华白海豚人工种群”的通知,让人工种群繁育中华白海豚,在现实需要和条件准入上,摆上议事日程。

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认为,厦门要实现人工种群繁育中华白海豚,最大可能的种群引进应该来自国内中华白海豚繁衍最密集的地方,那就是湛江口或珠江口,那里都生活着超过1000头的中华白海豚,是国内最多的两大基地和繁衍地。当然,如何引进,是个牵扯面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观测:出现频率相对稳定

最新数据大约60多头

本次研讨会上,厦门区域范围发现白海豚的频率和数据再次公布,据统计,5个中华白海豚定点观测点火烧屿、五缘湾、浯屿、小嶝岛和海门岛中,去年全年观测发现白海豚297此、796头次。

其中发现白海豚最多的在火烧屿,共发现89次,351头次;出现最多的月份在4月,90头次,5月60多头次,出现最少的月份,7月和9月,均未监测到。

发现白海豚次数最多的是浯屿岛,全年观测到126次;市民遇见白海豚较多的是五缘湾观测点,全年观测到26次54头次,每个月都有观测到,其中出现最多的是1月份,发现18头次。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微信收到市民发来的图片和视频就有15次以上,其中最多的是在五缘湾外部海域,发现7次;在五缘湾海域发现6次,此外在大屿和鸡屿等海域也发现过白海豚。

洪荣标博士说,通过观测,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是相对独立的地理种群,一般不游出外海,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每年4-6月较其他月份成倍增加,西港、同安湾口多。

通过现场辨别的群体数及群体大小,同时结合拍照,初步推断厦门海域最新的中华白海豚不足100头,大约有60头,比较确切鉴别记录了40头。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确定厦门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大约在66~98头之间,平均约86头。其中,在2-5月份厦门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数量估计值为98头左右,在6-8月份为66头左右,10-12月份约68头。识别了45头个体。

专家同时对种群的动态(进出方向、涨退潮)、年龄结构进行了观测。发现涨潮进、退潮出(随潮水进退),种群老中青及幼仔均有,但幼仔比例偏少,不利种群扩大,可能原因:幼仔死亡率高。

洪荣标说,由于厦门海域的地理环境(水域小且狭窄)、海豚种群(数量少、分布不均匀、跃出水面的时间间隔大)的限制,尚难以用公式计算种群数量。

动态:建人工种群计划获批

当务之急寻找合适种源

南京示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光教授,长期跟踪国内中华白海豚物种生态。

他在会议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湛江口和珠江口是我国中华白海豚繁衍最多的栖息地,都有一千多头的海豚,而厦门长期以来保持在70-80头,种群分两个大社群和一个小社群,核心栖息地分离,个体更新较慢,厦门种群与外界交流较少,尤其是小种群更少,遗传多样性也会下降。

因此,用人工培育的方法,为厦门种群补充适当规模的其他种群个体,通过建立人工种群的方法拓宽繁育途径,是厦门区域的中华白海豚比较现实的保护路径。

杨光教授认为,与其他城市不同,厦门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是国家级,而其他一些地市在建立白海豚保护区方面不是很积极,很多只是市级层面的保护,在基地建设、人员队伍、硬件软件投入方面,都要加大力度。

当前,厦门已获得农业部“关于同意建立中华白海豚人工种群”的批复,因此当务之急是种源的获取。杨光表示,中华白海豚的野生个体非常珍贵,从湛江口和珠江口的自然水域中获取白海豚的种源,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杨光表示,最关键的问题是,从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中华白海豚人工繁育的成功经验,尽管湛江口和珠江口的白海豚数量高居世界前两名,但寻觅合适的配种仍是当务之急。

记者从中华白海豚厦门火烧屿救护繁育基地了解到,鉴于人工种群建立的举措随时可能启动,中华白海豚厦门火烧屿救护繁育基地规划方案很快也将启动硬件改造建设,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初步制定了鲸豚湖的三个建设方案。主要举措包括湖底局部硬化、假石护岸和人与海豚互动平台、环湖两道截污系统、建设室外驯养池满足鲸豚繁育需要等等,最大限度还原海豚的真实自然生存环境,让它们未来更好地成长,目前,码头建设、湖底清理等工作已经开始。

调查:海洋生态持续修复

两海豚或试行人工繁育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首个鲸豚湖在火烧屿建成后,五缘湾两头被救助的宽吻海豚,现在就生活在火烧屿基地内,海洋部门表示,人工种群确定的就是先给这两头宽吻海豚找到合适的对象,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将给厦门的中华白海豚人工种群繁育带来珍贵的经验。

选择健康的种群来进行人工繁育,是问题的关键,专家说,之所以先选择宽吻海豚来实验,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濒危等级低一些、人工繁育相对白海豚简单一些。

而近年来厦门在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持续发力,也为海豚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很好的客观基础。

近年来,厦门加大海湾综合整治,西海域整治面积达70平方公里,拆除养殖网箱5.5万个、浅海吊养4595亩、滩涂养殖2.3万亩;东海域整治面积91平方公里,退出网箱30499个,滩涂养殖90097亩,蚝蛎吊养25724亩,退垦还海4.5平方公里,滩涂清淤6000多万立方米。

同时,厦门市还对五缘湾和杏林湾进行综合整治与开发,五缘湾游艇城、湿地公园和水上园博苑相继崛起,目前正在推进马銮湾、海沧湾和东坑湾的综合整治。

2012年,厦门完成了集杏海堤开口改造,推进高集海堤的破堤建桥施工,实现了近60年来首次东、西海域水体的自然融通。同时加强清淤整治,大力开展海堤两侧、航道、内湾等泥砂淤积的治理。现已完成对海沧湾海域、高集、集杏海堤开口东侧、同安湾北侧等海域累计清淤1.3亿立方米,扩大了纳潮量,增强了水交换能力;滨海岸线保护与景观整治,增殖放流,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投放人工鱼礁、种植红树林、修复沙滩,这些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厦门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还率先全国实行保护区生态与损害补偿制度,实现补偿的案例4个,补偿金额达1800多万元,补偿金全部用于白海豚保护与基地建设、增殖放流、红树林种植等生态还原建设,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