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香港青年“北漂”那些事

香港青年“北漂”那些事

   2016-05-31 14:35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香港青年“北漂”那些事

虽然从香港到北京工作已经8年了,一开口,曹肇棆还是对记者说:“辛苦听我的‘港普’啦。”

语言是每个“北漂”香港青年的第一道坎儿。香港女青年李恩佑在华尔街工作多年,2008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北京。为此,她给自己买来许多中文书籍,每天定时练习普通话和书法。两年后,她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除了语言,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都曾让来内地发展的香港青年不适应。作为港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李晓惠本可以申请条件更好的留学生宿舍,但她执意与内地同学同住。“不泡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感受内地的文化?”李晓惠说,“一开始非常不适应,可是过了那一关,反而能感受到集体的乐趣。”

“生于香港、放眼中国”是许多香港青年选择到内地追梦的初衷。事实上,还有许多拥有优秀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香港青年,选择回到内地发展,除了割舍不断的家国情怀外,对内地发展机会的看好、弥补自身视野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

在美国长大的80后香港青年何善恒,2007年因为CNN一则对中国热情洋溢的报道,做出了来中国北方城市发展的决定。他说,当初只是觉得如果连北京都没去过,“视野太狭窄了,国家观念太缺乏了”,“希望以不同的角度认识不同的文化”。

就这样,从不会说一句普通话,到现在开口略带京腔,何善恒在北京创办了“WE+联合办公空间”。在他看来,最初的不适非常正常,是外来者在任何一个大城市打拼的必经阶段。

当然,初来乍到的香港青年还要面对内地不同的地域文化。

曹肇棆初到内地,在一家国企任职。刚到任时,上司问曹肇棆能不能喝酒,曹答曰“能喝”。上司顿时笑了,随后小声告诉一头雾水的曹肇棆:“在内地,你说能喝就是非常有酒量的意思,所以今后你可不能这么说了。”说起这段往事,曹肇棆坦言,这些历练为他日后在内地独立创业、开拓业务做了重要铺垫。“如果有打算来内地创业的香港朋友,我建议他们不要一过来就干,而是最好先到内地的企业历练一两年。”曹肇棆说。

无独有偶,何善恒在创业之前也曾在一家国企工作。当时最郁闷的是,内地同事说他“什么都不懂”。

“要想在内地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懂国情。”于是,何善恒选择静下心来倾听、观察。面对不同的语境,他决定入乡随俗。前不久,他管理的“WE+联合办公空间”上海淮海站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活动。他联合淮海党建群团以及多个科技创意品牌,将一场街道的党建活动,办成了热热闹闹的科技亲子活动,吸引了500多人参加。众多家长带着孩子体验各种妙趣横生的科技产品,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

“当初淮海中路街道办找到我,说要借场地办一场党建活动时,我就琢磨,怎样让这样的活动吸引人呢?就找到了‘亲子’这个点。”如今,细细体味这样的活动,何善恒觉得很有意思。

“在北京待久了,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会被‘北方化’,而我也享受其中。”何善恒说,“北京是一座能包容南北差异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齐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