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及时回应舆情有助减少“粗口”

及时回应舆情有助减少“粗口”

   2016-05-25 11:30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及时回应舆情有助减少“粗口”

语言是社会的风向标,语言的低俗化是社会生活低俗化的症候,语言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就像感冒流涕只是一个病症,治病需要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化解网络流行语言滥用,也应该从社会治理着手,其中也包括对网络空间的治理。

首先应该端正观念,语言无好坏,语域有区分。网络语言的低俗化和滥用现象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对网络语言带来的问题应进行“治理”。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特定的社会基础,代表一定的社会情绪,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低俗网语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恰当的语域里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导致“语汇上浮”,带来用语不文明、价值观虚无化和文化传承上的忧虑。

应当鼓励语言多元化,汲取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的特质,吸取它们身上的正能量,而通过自觉规范的使用把负能量降到最低。

其次,应当加强引导,让网络社会度过这个语言上的“粗口期”。语言上的“粗口期”是一个阶段性特征,对这个阶段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我们应进行教育和引导。就像年轻人喜欢愤世嫉俗、带有叛逆心理,网络语言在这个“粗口期”会表现为一种对抗式的强烈表达。就像父母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治理网络流行语低俗化问题,应当抓长抓常,持之以恒。

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透明的社会运行有助于对包括语言在内的舆论环境进行预期管理。比如,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权威部门应对舆情焦点事件及时公开发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一些负面的网言网语就不会被创造出来,更不会流行。

中华民族向来对文化有敬畏之心,有向上向善的文化传统。整个社会应当鼓励和弘扬这种精神,坚守这种价值传统,而不是让拜金主义、流氓文化、暴力崇拜以及过度的商业化和低俗的权力文化冲击、腐蚀的社会价值观。

最后,应鼓励和培养正能量的沙龙式舆论场。前面分析过,有部分网络语言转向了委婉隐晦的黑色幽默,也有部分网络语言转向了更小众化、个体化的直接情绪表达。对前者应当营造良好环境,让语言表达更自然;而后者则是网络语言中的积极新生力量,代表了网络流行语的正能量,应当鼓励和培养。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网络空间已由之前的广场式舆论场,转为沙龙式舆论场。在广场式舆论场中,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络大V”,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会发挥很大作用;而在沙龙式舆论场中,更多网络流行语来自专业化、小众化的认同。比如,“吓死宝宝了”“萌萌哒”这类小清新风格的网络流行语,就是网友们在朋友圈等更加亲近的范围内使用的语言,可能不深刻,但也有某种可爱的意味。还有“攻城狮”等在特定专业领域获得认同的网络词汇,也有其积极意义。这类语言的使用开始明显区分使用范围和人群,而且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总之,化解网络语言低俗化问题,在防止媒体、名人、商业滥用的同时,还应引导网友理性合理使用。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应鼓励和培养网络空间自然健康的生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