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最不该纵容“网语倒灌”的是纸媒

最不该纵容“网语倒灌”的是纸媒

   2016-05-25 11:27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最不该纵容“网语倒灌”的是纸媒

◎在过去,民间社会的粗话、脏话通常不会出现在书面表达之中;但近些年,随着网络词汇爆炸式出现,越来越多的低俗网语改头换面后竟成了媒体新宠

◎纸媒应该成为健康的语言生态的推动者,在哪些网络语言应该吸纳、哪些应该放弃的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标准

本报评论员易艳刚

过分追求所谓的“接地气”,正在令部分传统媒体“城门失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报告显示,文娱、体育、生活类资讯已成传统媒体引用低俗网络语言的重灾区,“屌丝”“蛋疼”“撕逼”等难登大雅之堂的网语已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媒体甚至直接用“高逼格”“逗比”等词为报纸版面命名。

有一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是,使用某些网络上常见的表达,并不能够拉近报纸与年轻读者的距离,或让自己显得比较“与时俱进”。从客观效果来说,纸媒纵容低俗网络语言“倒灌”,不啻一种“自杀”行为。它不仅无助于传统媒体应对危机,反而会冲击媒体的专业规范,降低自身格调,让更多受众远离媒体。

低俗网络用语大肆“入侵”传统媒体,还有可能产生消极的社会教化效果,让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用语更加泛滥。在是否要接纳某些网络用语的问题上,主流媒体尤其要警醒。如果把关不严,轻易地让那些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词语“登堂入室”,容易被过度解读,让很多人误以为某些低俗网语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

另一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是,如今一些媒体吸收网络用语的做法,并不是“语言创新”,而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文化倒退。在过去,民间社会的粗话、脏话通常不会出现在书面表达之中;但近些年,随着网络词汇爆炸式出现,越来越多的低俗网语改头换面后竟成了媒体新宠。将以前那些不文明的词换成看似没那么刺眼的“尼玛”“逗比”,或简写为某些字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能视为语言创新。

中国的汉语文化,确实一直在丰富和发展。比如,“觉悟”“刹那”等词语就是从梵文佛经中引入的,而“幽默”“引擎”等则是由英语音译而来。但不难看出,主流社会对这些“舶来词”是有所选择的,只有一部分经过改造之后能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才会逐渐成为常用表达。如今一些媒体为那些格调不高的网络用语“开绿灯”,或是随意创造一些新词,实质上是降低了汉语表达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我们并不是对网络文化有成见,更不是主张所谓的“语言纯洁化”,而是认为媒体对于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的接纳,应该有所选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汉语每年产生约1000个新词。其中有不少新词,都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但是,那些以情绪发泄为目的、以恶意中伤为手段、以粗鄙低俗为“个性”表达的低俗粗俗性词语,不应该在印刷媒体上任其泛滥,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

在对待网络语言方面,纸媒可以向作为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学习。在近些年的改版中,《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雷人”“宅”“山寨”“草根”等网络热词的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汇和一些流行但庸俗化的网络词汇。纸媒应该成为健康的语言生态的推动者,在哪些网络语言应该吸纳、哪些应该放弃的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标准。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王君超所说,追求用语亲民无可厚非,适时更新、灵活运用一些新鲜生动、符合大众口味的网络词汇也未尝不可,但低俗网语不可碰、粗俗之风不可长。虽然网络文化本身有一定的“自净”机制,但对于那些污染社会人文环境、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语言,媒体从业者要慎之又慎,要肩负起应有的把关责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