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一个趋势,电视圈的人说起《舌尖》总有一种异样的心态,苦哈哈的纪录片导演们在舌尖的光芒下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却禁不住默默的想,任谁守着央视那么庞大的资源多少都能做出点好东西来。业内常常议论,CCTV拍片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比如《舌尖》一个镜头拍一年——春夏秋冬——换做小点的公司没到冬天就得散伙。
无论如何《舌尖》火了,一时间火得满城风雨,导演们到处开发布会,大佬们纷纷挂名沾光,甚至火到明天播出今天还在讨价还价相互要挟的地步,真是慕煞旁人。大家都在静候《舌尖2》的到来,这种静候此时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味:一方面是想看看纪录片在国内这把火还能烧多久,另一方面,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群业内人士围坐在电视机前手捧微博、微信等着看“衰”,只等《舌尖2》一露面纷纷掏出手机扣响扳机。
抄袭?造假?
《舌尖2》不负众望,在业内外的围观中,出事了。
拍第一季的时候心态放松,觉得把这种东西拍出来,拍得美就行了,到了第二季,创作心理就起了变化,摄制团队开始“用心、用劲”了。电视这个东西和大部分艺术一样,强求不来,很多时候你一用劲就变了味。你越刻意讲美食背后的故事,就越被人骂,因为刻意就容易被人说成造假。本来爬树爬个1米就够了,非要爬个40米;本来钓鱼钓不到就算了,非要找个替身。你说这是艺术的真实,但是禁不住成千上万的网友刷屏“40米的树上就是没有蜂蜜”。
从众望所归到体无完肤,舌尖深陷“造假”和“抄袭”的泥潭洗也洗不清,说到底恐怕还是树大招风。比如那个著名的飞鱼镜头,别人的画面拿来一用是业内的习惯,何况剧组还破天荒的买了授权,法理上毫无瑕疵,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别人觉得你NB了就不能这么搞“拿来主义”,你搞这一套就是偷懒。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