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贺岁档有些不太一样。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与电影市场的累积升温已经在观众心中培养起了根深蒂固的档期消费意识。贺岁档的概念也由之前狭义的跨年拓展至包括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在内,持续三个月之久的时间范围。概念的扩容就意味着市场空间的扩容,近几年每年一度沸沸扬扬、热气腾腾的贺岁大战即是中国电影创作活力充分释放和市场繁荣多元发展的有力证明。随着2018年11月25日中国电影提前一个月完成了超越2017年年度总票房的目标,2019年的贺岁大战悄然预热起来。没有了唯票房论的激情冒进和话题炒作的喧嚣聒噪,今年的贺岁档更多地呈现了一种冷静内敛、理性调整的自省姿态。
导演代际更迭
人才良性循环
往年贺岁档的一大特色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导携带分量相当、体量匹配、阵容豪华的作品摆开擂台、捉对厮杀。这种现象在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左右了贺岁档的市场格局,短时间内聚拢起强烈的观影期待,虽有烘托市场氛围之功效,客观上却也造成了“一头沉”的票房效应。反观今年,除周星驰、成龙继续携新作亮相之外,其他传统名导的“集体缺席”无形中给电影新力量留下了充分的表现空间。事实上,这种代际更迭的现象早已露出端倪。近年来,以吴京、徐峥、陈思诚、宁浩、乌尔善等为代表的青年电影人,用动辄10亿元起的票房成绩,宣示了中国电影创作阵营重新洗牌的重要信息。当下观众的观影口味与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新晋导演们不纠结于自我意识和宏大叙事,而是关注现实、聚焦现实并利用手中的媒介精准且有个性地反映现实。
理性地看,这种创作主体代际更迭现象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和中国电影教育经年累积的良性结果。徐峥、陈思诚、宁浩、乌尔善、饶晓志以及在2019年贺岁档有出色表现的毕赣、五百等人都有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而吴京、王宝强、陆庆屹、于淼等则是直接从创作一线这种宝贵的专业摇篮中成长起来的,正好彰显了教育与产业互为表里的理想状态——一方面,教育为产业储备了人才,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空间。无论是从年龄构成、专业知识构成还是对现实社会的及时反映来看,中国电影的良性持续发展都需要更多年轻创作主体的涌现。这次贺岁档创作主体代际分布的变化,正是电影产业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给了我们更多期待与信心。
题材内容丰富
类型稳中求变
创作主体的改变给创作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首先就体现在影片题材内容的丰富多样上。《无名之辈》凭借紧贴当下的现实生活,以温情克制的风格一路逆袭,在《毒液》《海王》等好莱坞视效大片的夹击下愈挫愈勇,口碑票房俱佳,为这次贺岁档大战成功预热,为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积累了良好口碑与信誉。《中国合伙人2》聚焦互联网企业的创业发展,在当下互联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情境下,及时呼应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凸显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使命担当。《狗十三》将目光放在青少年成长问题上,深刻反思中国式教育的积弊与可供改良的空间,具有极强的现实观照意义。翻拍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直接聚焦于手机对现代人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用啼笑皆非的剧情批判新型社交媒介对人类情感的侵蚀与扭曲。《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则对科幻话题反馈及时,从不同角度对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予影像化解读。应该说,就题材内容而言,这些影片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反映了新型创作群体对电影社会塑型功能的强烈认同。
这次贺岁档类型涵盖范围广泛,在保留以往的主流类型如喜剧、爱情、动画、古装、功夫、玄幻之外,还增加了文艺、悬疑、科幻、纪录片等种类,甚至还出现了与节日喜庆氛围不甚相符的惊悚类型。不仅如此,创作中的类型杂糅趋向也十分明显。一些创作者综合使用多种类型的常规情节套路,使观众在一部作品中集中感受不同类型的情绪唤醒效果,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做法充分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审美娱乐需求。比如,《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前者用恢宏的空间站、精密的太空舱、别有洞天的地下城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未来世界,歌颂人类在危机四伏的宇宙探险之路上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精神,拓展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艺术形态;后者则将科幻与喜剧熔于一炉,探索了喜剧创作的题材边界,也丰富了传统贺岁档的喜剧内涵。《无名之辈》更是别出心裁,将单一空间内的戏剧张力融入大狂欢式的终极营救范式之中,为严肃深刻的社会现实加诸一抹诙谐幽默的色彩,使观者同时领略到戏剧美学与影像美学相互交织角力的多维气质。总之,多种类型在贺岁档的集中涌现,说明观众的电影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内容消费比例逐步上升,话题消费、明星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中国电影业态已趋于成熟稳定。
艺术形态多样
美学趣味多元
导演代际更替的积极效应除了体现在影片题材的扩展和类型的创新之外,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和美学趣味的多元化上。长期以来,贺岁档被传统名导的大制作所占据,大体量、大制作的视听效果虽然震撼,却容易陷入创作思维保守刻板的窠臼之中,使作品出现精致有余、韵味不足,观众边看边吐槽的观影现象。反观这次贺岁档涌现的创作新势力的作品,年龄优势和知识结构的升级使他们敢于冒险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去实现更加微观的审美追求。比如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延续了之前《路边野餐》中广受好评的长镜头时空处理,再一次突破性地使用60分钟时长的3D长镜头,把导演对影像-时间、影像-空间的思考更加极端地呈现出来,拓展了文艺电影的审美结构,丰富了电影的美学表达空间。动作明星成龙借电影《神探蒲松龄》巧妙完成了戏路转型,实现了由功夫动作戏向滑稽文戏的过渡,为传统古装喜剧创作平添了一种似曾相识的诙谐意味。《疯狂的外星人》由黄渤、沈腾两大笑星加持,再加之宁浩导演一贯钟情的黑色荒诞气质,为喜剧类型增添了一种当代内涵和创新气质。此外像历年来口碑票房均不错的原创动画IP《熊出没》此次继续深耕它早已定型的传统中国画风,《白蛇:缘起》用富有东方底蕴的镜头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进行大胆续写,为当代民族动画发展添砖加瓦。
整体来看,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和观赏品位较往年相比有了本质改变,本土内容明显更受欢迎,尤以切合当下的现实题材最受青睐。另外,像往年那样过分期待和依赖黑马、爆款出现的市场心态也克制了很多。毕竟,一个良性的电影生态是由更多的作品型态、更多的审美需求和多元化的配置构建而成,切合民生、关注内容、细水长流、持续发展方是发展的长远之道。今年的贺岁档在很多层面上,都透露出了这种健康向好的趋向。应该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真正步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褪去喧嚣、专注生产、纠正唯票房论的思想,中国电影的下一个黄金发展期将既久且长。
(作者:张斌宁,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