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人们都讲究“天然”,仿佛只有天然的东西才健康安全。可继人造肉“大火”之后,人造奶也来了
人造食品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我的意识还是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对人造的东西始终有一种天然的抵触,还是看看再说吧。”彭先生是重庆某政府机关公务员,由于工作的缘故,长期与冷藏冷冻食品打交道,5月20日,与记者谈及当今大火的人造肉、人造奶时他如是说。
不管有多么的不情愿,但现实毕竟是现实。5月2日,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收涨163%,创造了21世纪以来美国公司IPO首日的最佳表现。5月6日,受消息面影响,国内A股大盘飘绿,超1000股跌停,人造肉相关企业却逆势上涨。5月7日,一种脱离动植物,在试管中创造出的人造奶又横空出世。
在这黑科技感十足的人造食品赛道上,目前已经挤满了雀巢、杜邦、巴斯夫等商业巨头以及成百上千家初创企业。
人造食品被资本追逐
5月14日,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人造肉领军企业Impossible Foods发布公告宣布获得3亿美元E轮融资,将招募更多员工及扩充生产线,其产品在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7000多家餐馆中销售。这已是公司创建以来的第五轮融资。目前,已累计融资7.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谷歌、瑞银集团等。
曾几何时,人造食品还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可风水轮流转,伴随食品加工技术进步,一大批国外企业推出了素肉汉堡、素肠、素肉饼等“人造肉”产品。据说,“人造肉”不仅在外观、口感和烹饪方式上都与真正的牛肉别无二致,还不含胆固醇,比真肉更加健康。
“人造奶”则是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依次通过把化学物质根据消费者需要放入试管中调试,并利用生物工程酵母来生产出牛奶蛋白质,复制出普通牛奶的口味,但同时可以更富营养价值。这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还能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素食资源小组2018年的调查显示,全球素食主义人数接近4亿人。早在2013年,第一块人造肉就从荷兰的实验室培育出来。如今,人造肉企业上市,人造肉概念股集体疯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钱景”广阔的产业,全球的资本开始盯上了食品产业。人造蜂蜜、人造鸡胸肉、素食牛奶、人造蛋黄酱、人造虾、植物人造肉等人类“改造食物”,也因为拿到了大量的融资,加速了产品研发上市。
生物工程生产蛋白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其他那些物质也都是常规的食品原料,把它们混合均质的工艺也是食品工业上的常规操作。也就是说:从技术上说,人造奶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虽然围绕“人造食品”的话题在最近达到了热度的高峰,但人造肉却并不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出现的新事物。人们熟知的餐饮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white castle等,都已先后推出了人造肉产品。
是“假肉”,却解决了“真问题”
近年来,“人造肉”已经成为科学界研究热点,从“假肉”到“假奶”,市场似乎不再追求自然界的真实风味,而是更狂热于科技复制、生态环保,甚至是讲关于健康的故事。人造肉和人造奶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态与生活的憧憬。
不知从何时开始,吃肉被蒙上了一层“原罪”色彩。在环保主义者看来,人类为获取肉食而饲养的牲畜,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能源,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15%左右。在健康主义者看来,吃肉导致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对人类健康有害。
既要获得能量,又要健康,既要满足口腹之欲,又要环保绿色,人造肉特别是“培育肉”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解决方案。以猪肉为例,猪崽从出生到出栏,养育100天才能产出90斤的肉,而在实验室里利用细胞培育,60天就能长出5000多吨的肉。一旦技术成熟,实现规模化生产,“培育肉”的成本必然大大低于原肉。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天然健康食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国天然健康食品行业的零售额由2015年的771亿元增至2018年的1165亿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0年零售额将达到1367亿元。
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的路
人造肉从概念到研发生产上市,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如今,市场上对于人造肉掀起的关注热潮无疑是BeyondMeat上市带来的效应。而“人造奶”比“牛造奶”还贵,这是让有钱人喝假牛奶,普通人喝真牛奶吗?乳业专家说,人造奶在科学上有探索的价值,但要真正走向市场取代牛奶,还没门。
一位倡导素食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人造肉对推动吃素食是好事,但是对于不吃素食的人来说,只是偶尔尝尝而已,不会常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目前中国素食市场容量不是很大,基本上以出口为主,国内只是一个品类,还没有形成产业的概念。因此,从整个产业端结合消费端去看,未来五年是人造肉高速发展的一个节点。
此间业内人士表示,假设人造肉未来能够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费,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亿美元。当前行业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其中以植物蛋白为技术路线的“素肉”产品价格稍高于传统肉制品,尚可被市场接受,而以生物工程为技术路线的“培育肉”价格高昂,仍不能量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加工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表示,实验室里“造”出来的东西,无限接近可能,但不可能和牛奶一模一样。模仿得了口味,复制不了精华。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牛奶中到底有多少种生物活性物质,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养东认为,人造奶只是对牛奶的简单模仿,就像饮料添加香精一样,只能做到口味上像而已。至于母乳低聚糖之类的物质,或许也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对于人造奶的前景,贵州师范大学营养学教授李亚军并不看好。她说,牛奶并非奢侈品,人造牛奶首先在成本上不占优势,况且,很多消费者对人造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这种排斥感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虽然科技进步很快,但人造奶在技术上是否成熟、人造奶是否对人体健康无害等等问题,都需要时间的检验。(记者 李国 实习生 李俊)
上一篇:加速前进 跨境电商跑出时代加速度
责任编辑:FRT136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