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日薄西山,摩拜收归美团,哈罗小蓝各有各的地盘,斑斓的共享单车大战接近尾声,也迎来了清理整治的节点。近日,北京市交通委透露,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以解决乱停乱放、企业违规投放、破损废弃车辆回收不及时等问题。“市级统筹、属地监管、企业主责”将是这次行动的原则。
谁的烂摊子谁收拾,这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此次北京的集中整治,传递出鲜明的“企业负责”导向。共享单车虽头顶“共享”二字,但并非社会公共财产。对其进行管理,政府可以提供指导与规范,但不可能大包大揽把所有服务收尾的事儿全揽过来。共享单车野蛮生长的几年中,创始人财务自由,投资人套现退出,各路人马在这场“盛宴”中过得风生水起,唯独给社会留下乱停乱放、单车坟场等“一地鸡毛”。赚钱时争先恐后,履责时缩头了事,把所有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这显然于理于法都不通。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规则的建立不能仅靠市场自觉、行业自律。政府需要运用“有形的手”,为企业树立规则,对越界者进行处罚,确保市场良性发展。为了让共享单车企业切实履行责任,这次集中整治行动制定了详尽的处罚措施,比如,对于违规投放的企业,要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再比如,对于逾期未改的企业,要公开通报并核减总量规模……但与一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的种种乱象相较,这些处罚可能并不算“痛”。应当看到,这些年推出的相关措施不少,不论是规划停车区,还是约谈企业,都没能阻止资本狂飙突进和车辆乱停乱放。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把制度的笼子收得再紧一些,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拒绝整改、屡教不改的企业直接“红牌罚下”。
据统计,目前北京街头共有191万辆共享单车,但月平均活跃度不足50%。这么多单车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其管理维护、损坏回收等也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这场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之后,我们还应当从“严”出发,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监管的闭环。回首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企业漠视责任的做派贯穿始终,很多地方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以及共享单车对于环境、交通的贡献,没有做到“举措跑在问题前”。而整个行业经历速兴速衰。从“红利”到“公害”的蜕变,提醒我们必须提升防患未然的预见性,提早做好顶层设计,从严执法,防止“雨过地皮湿”。
堆积如山的单车坟场,被碾成碎片的报废车,随处可见的僵尸车,共享单车的兴衰是一次城市管理的深刻教训。期待这次集中整治,成为反思“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口,一方面还市容市貌以清新亮丽,一方面树立企业的责任心。(鲍南)
责任编辑:FRT136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