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失而复得!700余件文物展示12年回乡历程

2019-05-07 14:29:10 来源:北京晚报

西汉彩绘陶俑

唐代双峰骆驼具有标志性意义。

造型独特的“无腿”陶马。国博供图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经历了漫长的12年回归之路,796件流散意大利的中国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如今,这些失而复得的宝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中公开亮相,面向广大公众展出。

观展扫描

700余件文物

展示12年回乡历程

本次展览中展示了意大利返还的700余件流失文物,主要是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文物品类多样,保存状况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辛店文化彩陶、齐家文化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线条简洁流畅,纹饰精美多样,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社会风貌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战国时期文物既有西北地区的秦文化陶器,也有东南吴越文化的原始瓷;汉代文物类型丰富,器型古朴,彩绘飘逸,是汉代灿烂辉煌文明的缩影;唐代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红陶骆驼、红陶马、彩绘人物俑等,是研究唐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览分为“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个单元,系统展示安返故乡的精美文物,回顾两国共同促成文物回归的12年历程。

观展亮点

艺术品返还证书

成重要展品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指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而中意两国签订的艺术品返还证书也成为一件重要展品亮相。

据介绍,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巡查当地文物市场时,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向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通报其作出的暂扣决定。中国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

之后,案件进入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2018年11月,米兰法院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观展读宝

茧形壶 独具个性还能当侦听器

展柜里,一件西汉彩绘茧形壶不仅器型巨大,给人古朴、雄浑之感,纹饰精美、完全对称,而且由于保存情况尚好,所以彩绘颜色还保持鲜艳。据策展人赵永介绍,类似的汉代茧形壶在本次展览中大约展示了20件。这种器型多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西一带出土,它的器型和上面的彩绘是当时农桑思想的一种表现。西汉时期的丝织业非常发达,盛行养蚕,桑田遍地,设计者得到了蚕茧的启发,发明了茧形壶。

这类茧形壶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在秦汉时期,它主要是作为生活实用器,作饮食、储水和贮藏之用,同时还可能作为殉葬之用的明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种独具个性的容器,除了用在生活和祭祀中,还可能作为古代的军事侦听器。“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称雄,西部游牧民族经常入侵,将士们将其深埋地下,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方,用以侦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动向。”

“无腿”陶马 为何“矮人一截”

“汉代是丝绸之路的开端时代,这个时期的文物在本次展览中占有很大篇幅,也非常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当时的世界,东西方文明同时到达了一个巅峰——西汉时期同时也是辉煌的罗马帝国前期。”看罢展览,著名考古学家信立祥告诉记者。

在展览中,一种造型独特的陶马格外引人瞩目。说它特别,是因为它只有头和身躯,由于没有四条腿而“矮人一截”,蜷跪在展柜中。“这实际上是西汉晚期一种特有的做法,多见于山西、陕西地区。”信立祥告诉记者,其实,这种陶马在制作之初并不是没有四肢,“我在山西考古时曾亲自发掘过一组同类陶马。其实,它的四肢是用木头制作的,只不过年深日久,木头腐朽了,所以如今只剩下陶制的上半身了。”信立祥说,类似的陶马时常出现在当时的中等墓葬中,“没有随葬等级规格的限制,看上去像是成批生产的随葬品,能反映当时的一种丧葬产业和丧葬文化。”

“笑脸”陶俑 展现乐观“四川性格”

在东汉的陶俑中,一组别具一格的四川地区出土文物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四川是陶俑出土非常集中的地区,这里的陶俑最大的特色就是造型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细观这些大小不一的陶俑,他们或在劳作,或在烹饪,或在歌舞,无一不表现着当时当地真实的生活情境。除此之外,这些陶俑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带着标志性的笑脸,看上去十分欢喜。“再结合汉砖、画像石上的人物形象,可以推测当时四川地区生活安定,人民性情乐观、开朗。”

“这些陶俑多出自东汉末年至蜀汉期间,这个时期在魏蜀吴三地中,只有蜀汉原汁原味地传承了西汉制陶工艺的精髓。”可以说,这个时期陶俑的制作达到鼎盛,陶俑在数量、种类和制作技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而这类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国博的东汉击鼓说唱俑。

双峰骆驼 见证中西频繁往来

“本次展览中,唐代文物也是重要的展示部分。”其中,一排昂首做嘶鸣状的骆驼身上就有流转千年的故事。

“这些骆驼可以说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策展人赵永介绍,在中国古代,中国本土的骆驼都是单峰驼。而展览中展示的文物都是双峰驼,它们是当时中亚出产的品种,它们出现在唐代随葬的陶俑中,说明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

“我们看到的唐代骆驼多是精美的三彩瓷器,而本次回归的骆驼则是朴素的红陶质地,它们身上的彩绘由于时间久远已经剥落,但其保存情况是比较好的,也具有典型的标志性意义。”信立祥告诉记者,骆驼是丝路往来的“运输队”,“我们在唐三彩中经常能看到骆驼驮着货物的造型,同时在洛阳发掘定鼎门遗址时,还曾在城门之外发现骆驼的脚印。可见,当时东西往来中的骆驼队出入长安、洛阳等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有多么频繁。”信立祥说,展览中的红陶彩绘骆驼和当时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俑等文物,都是当时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见证。

展板故事

至今追回流失文物5000余件

2013年回归的圆明园鼠首、兔首,2015年回归的甘肃大堡子山遗址被盗金饰片,去年回归的青铜虎鎣……本次展览讲述了近年来许多重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实践故事。

根据展板内容梳理可以得知,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进出境审核监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设置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实施严格的文物出境许可,有效遏制了自清末以降中国文物严重流失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执法日臻严格,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过执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诉讼、谈判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其中,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青铜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还实践,对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的难题进行了宝贵探索与创新。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双边合作,先后与意大利、美国等21个国家签署了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流失文物返还的双边协议,并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执法协作、文物返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18年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公布6900余件伊拉克、秘鲁等国被盗文物信息,防止外国被盗文物进境流通,为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作出中国应有的努力。

上一篇:新媒体重塑纪录片产业格局 中国纪录片将何去何从?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