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开创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
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总体价值很高,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中意同为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都拥有着璀璨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意大利对文物保护的认真、对遗产保护的创新及挖掘文化资源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世界文化遗产锡拉库萨。新华社记者 许逆之 摄
庄重的中世纪教堂,华丽的文艺复兴城堡,大气的拜占庭广场,唯美的巴洛克喷泉……行走在意大利罗马、巴里等城市街头,气势恢宏的各类建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的古迹随处可见。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庄,都是一座博物馆。
2万多个历史文化中心、4.5万座城堡和花园、3万座历史建筑、2000个考古遗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馆……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历史、考古及文化艺术资源。可以说,意大利人将保护文化遗产做到了极致。
制定法律 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早在1909年,意大利便颁布法令,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的保护作了规范。1948年,意大利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写入了宪法。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成立文化遗产与活动部,下设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个保护局,精细分工,各司其职。
意大利不仅将“保护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国家宪法,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体系及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
“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
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除此之外,意大利还颁布一系列法令政策,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1996年意大利通过法律,将社会上发行的各类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00年意大利颁布《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规定企业投入文化资源产业的资金一律不计入企业应缴税款的收入基数。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文化遗产与景观法典》通过取消文化遗产继承税、免除文物修复材料增值税、对文化遗产工程赞助者给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刺激民间资本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投资。
城市留白 留出文物古迹生存空间
徜徉在永恒之城罗马、水城威尼斯和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的街头,气势恢宏的各式建筑、精美繁复的雕塑和壁画,甚至历经数千年光阴的废墟、残垣和断柱,随处可见,无不体现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光辉历史。
为了保护这些古城的历史风貌不被现代化建设所破坏,政府划定“历史中心区”,区域内相关建筑的使用、改造、维修、装修等都有非常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禁忌。同时,仅允许极少数车辆进入中心区,减少现代交通给文物古迹带来的伤害。
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罗马仅拥有两条半地铁线,原本计划2015年竣工的地铁C线,竣工时间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称为欧洲“工期最长、造价最高”的地铁线路。
人们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游览。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耗时耗力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
同样,2018年6月下旬,米兰4号线地铁地下施工作业挖掘隧道时,意外发现古罗马帝国副帝马克西米安的陵园,工程即被叫停。
在意大利,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工程就会立刻停工,交由文物保护部门先行发掘和抢救,再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工程图纸甚至取消工程项目。
修旧如旧 工匠精神贯穿文物保护
意大利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上,同时也体现在对文物修复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上。
对于文物的修复,意大利摒弃了化妆式的纯美学修复和单纯追求提高艺术品身价的古玩式修复,使遗迹保留最原始的风貌。采取科学的保护式修复与考古式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减轻烟尘废气、气温湿度对文物的污染。
意大利庞贝古城中磨盘及面包房遗迹。新华社记者 王庆钦 摄
罗马大学建筑历史和建筑维护学院教授乔万尼·卡波纳拉表示,修复工艺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在意大利,文物保护通常以“人为最小干预”为指导思想,尊重文物的“唯一性”。
此外,在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工匠精神”也贯穿始终。在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是一个历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学、艺术等相关知识互相交叉、渗透的专业;课时长、门槛高、毕业率低导致相关人才成为行业内拼抢的稀缺资源。
民众基础 文化保护与传承春风化雨
在意大利,保护文物古迹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社会责任。
在罗马、佛罗伦萨及威尼斯等老城,拥挤局促的居民住宅让人吃惊。这往往是因为外围或附近有某个历史文物遗址,立柱不可拆、墙体不可动。
由于保护严格,佛罗伦萨古城区保存完好,吸引大量游客。人民日报记者 韩硕 摄
民居前后,一段“老旧”的残墙,一个“破败”的门洞屡见不鲜,因内部改造空间有限,导致老房子常年没有阳光且拥挤不堪。为保存这些老城区,人们甘愿牺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这里的人们大多有着感旧怀古的情结。
自1997年起,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会、研讨会等活动,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
“我们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协会”“意大利古环境协会”“意大利艺术品自愿保护者联合会”……各类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民间组织共有数十个。自成立以来,这些民间组织不仅为古旧建筑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承担了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工作。
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区。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追古溯昔,人类将岁月的文明镶嵌于砖瓦之间。保护与传承,被意大利人视为使命。
延伸阅读
·除了这次的796件套文物之外,这些年辗转回国的国宝你了解多少?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藏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而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1000万件之多……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刺激着华夏子孙的眼眸。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国家文物局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
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呼吁各国采取必要措施打击和防范文物非法进出口和非法交易行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合作。
建设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是为了发动全社会抵制买卖他国被盗文物的行为。国家文物局表示,这是我国支持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呼吁社会公众及文物领域人士,在参与文物流通活动时及时比照参考该数据库,抵制买卖被盗文物行为。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