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郝建文:观众的热情就是对工作的认可

2019-02-28 09:49:58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修补“历史密码” 让壁画成功“复活”

郝建文参与文博工作30余年 希望河北的历史文化通过文物走向世界

■郝建文第一张壁画临摹作品。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工作中的郝建文。

从春节前开始至今,河北博物院开展的有关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展览,在石家庄已经成为众多市民口中经常谈论的话题。每天增多的观众,良好的口碑,让大家感受到了大漠文化带来的震撼。而这次展览的负责人郝建文,则是一位在文博工作中兢兢业业苦干了30余年的考古人,从年少时期参加工作开始,他就与考古中的壁画临摹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兵

观众的热情就是对工作的认可

“截至元宵节前,来看展览的人数已超过2万人!”当听到这样的统计数据时,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郝建文知道,自己和所在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从今年1月10日开始,为期3个月,名为“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的展览在河北博物院举办,这场文化科技相融合的盛宴,让石家庄的市民充分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此次展览的负责人,郝建文此时正在忙碌着另一场在北京的展览。

2月26日,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名为“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北京站)”的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展览中的130余件壁画作品,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但并没有原作。它们大都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到了海外,原物至今无法回归祖国。

“原本应该在中国的壁画,中国人却难得一见。”郝建文组织的这次展览,虽然形式上有些“悲伤”,但却让国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更让人产生了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决心。

“复活”更多的壁画,修补历史的“密码”,从事文博工作34年,郝建文一直在为传承和宣扬中国尤其是河北的历史文化而努力着。

17岁走上文博工作之路

出生于1967年的郝建文,老家在平山县。郝建文的父亲一直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这也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不少影响,尤其是对一些古代的文物,郝建文很小就非常喜欢。当别的孩子都在翻看心爱的连环画或小人书时,郝建文却把这些东西拿出去,与村民交换一些看起来年代久远的小物件放在家中把玩,更会通过画画的形式将其表现在画纸上。

1984年4月18日,初中毕业的郝建文刚刚过完自己17岁的生日,有个朋友找到他,称县电影院正在招能够画人物的工作人员,这让已经在保定工艺美校进修了一段时间的郝建文动了心。然而,还没来得及去电影院,又有人找到他,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在招考绘图员,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一番考虑之后,郝建文决定到石家庄市区“碰碰运气”。很快,他来到省文物研究所,当走进一间堆满各种文物的房间时,满眼的“瓶瓶罐罐”当即让他兴奋不已。一直对文物比较感兴趣的郝建文,心中想着一定要留在这里工作。

前来报考绘图员的年轻人一共有3人,招考期间,郝建文等人需要根据考官的要求,对一些文物进行现场临摹绘画。考试开始后,郝建文的画图刚刚完成了一半,考官就走到他身边将其叫停了,开始询问一些问题。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父母都是做什么的,能不能长时间离家在外工作呢?”面对一连串的问题,郝建文如实回答了。让郝建文意外的是,考官现场就告诉他,因为其出色的绘画能力,立刻就可以上班了。就这样,17岁的郝建文开始走上了文博工作之路。

专注壁画临摹三十余年 潜心修补“历史密码”

成为绘图员后,郝建文将张家口蔚县考古队等众多考古队发现的文物及相关考古手册上的内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了资料保存。到了1989年12月份,他开始接触到了壁画临摹等工作。

当时,邯郸的北朝大墓重见天日,这其中,北齐高洋墓等墓中的精美壁画,在中国考古界以及艺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专家感叹,“壁画之巨,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气韵之生动,艺术水平之高超,前所未有!”

对于这种“墙壁上的艺术”,将其记录下来的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把壁画临摹下来。拍照、截取、局部临摹,在考古队的一步步工作中,郝建文发现,在壁画临摹方面,河北方面一直都是从北京等地聘请专家前来,而自己单位里却没有相关实力的人直接进行临摹工作,参与其中的郝建文,开始萌发了自己临摹壁画的想法。

机会总会出现。逐步学习到壁画临摹的精髓后,1994年6月份,历时四年的鹿泉高庄汉墓考古工作结束。对此,郝建文主动找到时任省文物研究所所长的谢飞,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进行壁画临摹工作。“我先临摹一部分,可以请北京的专家来看看我到底行不行。”

看着郝建文坚定的目光,谢飞同意了,专门在所里腾出一块地方给郝建文,让其负责高庄汉墓的壁画临摹工作。在完成了一些局部的临摹后,北京的专家当即给予了肯定,这也让郝建文在壁画临摹工作上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保定曲阳县的五代节度使王处直墓壁画临摹工作,郝建文感受到在深约10米的墓中什么叫做“提心吊胆”;行唐清凉寺壁画临摹工作的完成,郝建文将流失海外的伟大艺术在国内重新“现身”;张家口蔚县扶贫期间,郝建文在一年的时间里目睹了当地的“壁画危情”,筹集到了民间修缮资金。开始壁画临摹工作后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河北省,也收获了太多太多。

调到河北博物院后,郝建文专事古代壁画临摹研究,工作性质由“复制临摹”转入“复原临摹”,也就是将考古研究成果作为陈列品展示出来,供广大观众欣赏、了解古代的壁画艺术。“复制临摹”与“复原临摹”的区别在于,前者意在保留壁画出土时的状态,后者则意在还原壁画的原始状态。所以,“复原临摹”本身就是研究,比“复制临摹”难度更大。

《北朝壁画》陈列中,高洋墓壁画摹本就是采用复原性临摹方法完成的,它以画幅巨大、画面清晰完整而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神兽造型飘逸灵动。清晰整洁的画面、饱满绚丽的色彩,宛若新画初成。对此,郝建文说,“复原临摹”除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娴熟的绘画技艺外,还要求临摹者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画面中不清楚的部分要做认真的分析和观察,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再创作,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希望人们能用行动保护文物

在郝建文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台价值70多万元的高精度壁画数字采集设备。这台刚刚购买不久的设备,很快就将投入运行。郝建文说,随着壁画临摹工作的逐渐深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壁画高清数字采集方面的辅助,将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工作性质,不到40岁的时候我的眼睛就已经花了。”

郝建文回忆,在2016年3月份,他和同事带着中山国出土的圆壶真品等文物到旅顺博物馆交流展览。在此期间,布展人员轻轻抱起圆壶的一个动作,让手中随时拿着相机的郝建文心中一动,迅速拍下了这一幕。

“图中抱圆壶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他深知文物不可再生的重要性,用他们的话说,每每接触抚摸这些几千年前的文物,心里总有一番温情在涌动……布展人员懂这一切,他没有把这二十多斤的圆壶一把拎出来,而是俯下身去,把圆壶轻轻地,用力地抱住。这一抱,两分钟和两千年相逢;这一抱,先人和后人亲情相拥……郝建文深深懂得这一切,一瞬间,他端起了相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时刻。我初见此照片是前几天,作品饱含的历史厚重和无言亲情霎时间融化了我,眼里含满了泪水……”这张照片,让河北文史馆馆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平感慨万千。

说到接下来的工作,郝建文称他准备搞一个壁画精粹展览,同时今年还将整理出版一本暂定名为《寻古探秘三十年》的自传,用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讲述考古过程中的一点一滴。“高洋墓壁画的复原成功,使我认识到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把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形象地展示给观众。”郝建文说,现在河北的文物“三普”基本只涉及古建,壁画没有全面普查,因此,郝建文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欣赏文物进而能够关注文物,最终用行动来保护文物。同时,大家也能够尽己所能,让河北的历史文化通过文物走向世界。

上一篇:流失海外壁画“再现”北京 共展出130余件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