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旦开始,故宫博物院开放了神武门外至东华门外故宫城墙和筒子河之间通道,这片曾经的皇家禁地也得以示人。明清时期,因为东华门上的门钉比其他城门少,围绕着它,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华门外居然有一个非常热闹的“内市”,或许因为服务对象都是朝中的王公大臣,内市的生意非常不错,叫卖声一度传到紫禁城内。更加神奇的是,尽管有很多大臣反对在这里开设内市,但内市却得以延续数百年。
城门八钉一直是个谜
紫禁城的四门中,围绕着东华门,有数不尽的故事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非常看重东方,成语“紫气东来”,就说明东方的重要。不过,虽然崇拜“东”,可是事实是:东华门城门上面的门钉,却比紫禁城另外三个门上的少,虽也是九排,可每排只有八个。
关于东华门为何只有八九七十二个钉,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有人说这里是皇帝出殡走的门,往阴间走,不能有九个门钉;有人说这个地方是太子进出的,太子是储君,地位比皇上差一等,所以得少一排门钉;有人认为八个钉是专门压邪气的,至于怎么压,也没有解释清楚;还有人说,明代崇祯皇帝从这个门出逃的,所以清朝入关,坐上紫禁城的宝座后,把东华门的门钉降成八个。最后一个说法,与史料明显不符。崇祯皇帝是从神武门出,由王承恩陪着进了景山。
中国的数字有讲究,“八”比“九”虽然只是少了一个,可是级别却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九”是皇权的专用数字,“八”充其量只是个吉祥数字而已。东华门,是天天迎着朝阳旭日的方位,紫禁城本就是模仿九重天宫建造的“天子宫殿”,所以,这个方位,皇帝不敢用九九八十一,自降成八九七十二,以表示“敬天”的诚心。
东华门里,过了小石桥就是南三所。这里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给皇太子和皇子们盖的宫殿群,它们建造在紫禁城最东头,就是取“旭日东升”的吉利。东华门外的北墙下,建造了不少老房子,起初笔者以为是民国以后的建筑,后来才明白,应该是明清时期宫廷杂役和护兵们歇脚儿的地方。因为寿膳房就在紫禁城的东面,靠近东华门。寿膳房里有一百个灶眼,每个灶眼配三个人:一个掌勺的,一个配菜的,最后一个是打下手的,三人一组,配合默契。为了保证紫禁城里的饭食,寿膳房服务好几百口人。这么庞大的建制,这些人吃饭睡觉都是问题,而自古紫禁城就有规矩,除了皇上、皇太子以及未成年皇子之外,不准其他男人留宿,即使他们因为工作需要,也不能住紫禁城里。皇帝为了体现皇恩浩荡,让这些人住在东华门边上。于是就有了这些房子。
寿膳房离东华门外的光禄寺不远,光禄寺的建筑最奇特之处是没有台阶。这个衙门是专门采买、制作并加工膳食原料的。因此,光禄寺的门口没有台阶,马车、骡车等就直接“开”进去。光禄寺历经变迁,现在为北京二十七中学。
延续几百年的“响城”
或许,因为东华门在四门中规制的独特性,再加上周边住着很多为皇帝服务的人,东安门外形成了繁荣的“内市”(它是皇城之内、紫禁城之外的一片市场,主要分布在东华门外、东安门内,并向北一直延伸至玄武门)。服务对象以王公大臣、宦官宫人为主。当时内市的规模非常大,集市杂声飘进紫禁城,连皇帝和太后都听得见,太监们给这个天天飘进来的市井叫卖声起了个名字,叫做“响城”。
东华门外内市的繁荣,也给紫禁城带来了困扰,严重影响了紫禁城的庄严与清静。因此,在明代史籍中,屡见要求废除这个内市的记载。万历年间,甚至在内市中还出现了兵器的身影,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关闭内市。面对这种局面,明神宗以内市开设已久,“只宜严稽,不须罢革”为由,回绝了关闭内市的建议。几经波折的内市一直延续至清代。研究老北京历史的大家齐如山先生,年轻时跟随父亲上过朝,他记录下来东华门外大小官员吃早点的生动一幕:“中下级的官员,都在大街饭摊上吃,无非是馄饨、老豆腐、大米粥等等。堂官则在小饭铺中,也无非是吃些甜浆粥、小油炸果,等等……我随先君上朝过两次,都是在大街上吃的,一次吃的格豆,乃用绿豆面所制,亦颇适口……上朝的高中官员很多,且是一年三百六十次,又是极重要的公务,朝廷总应该预备若干房屋,及相当的设备吧,但是一点也没有,任凭大家黑更半夜,风里雪里,东跑西跑。”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阵子,东华门往南,一直到午门广场的东侧门,台阶上都摆上花椒大葱,变成了合法的农贸集市,真是人声鼎沸,颇有当年“响城”的声势。笔者去过几次,在那里拎回过冬瓜、茄子等蔬菜,集市里人声鼎沸,都赶上逛厂甸庙会了。
清代,东华门是大臣们上朝的必经地。他们必须早晨六点以前到达东华门外,待东华门开启后,这些大臣们要列队进宫。进了紫禁城,他们不去太和殿、中和殿,因为那里是举行大典仪式的地方。皇上日常的“办公室”,在乾清门的西暖阁。上朝时,大臣包括六部的官员,都要跪在乾清门外,等候皇帝挨排儿问询。岁数大的官员,早朝一个时辰甚至两个时辰下来,跪得苦不堪言。有的大臣事先准备一副“护膝”,但即使有护膝,跪一个时辰也不是容易事。可见古时为官不易,首先得有个硬朗身子骨。据记载,李鸿章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举办庆典前,就意识到典礼估计要有两个时辰,于是李鸿章提前半年就在家习练跪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李鸿章可以跪两个半时辰,这时他才安心地去参加典礼。
除了这些故事,关于东华门还有一个谜,那就是它和西华门建造的位置,并不在紫禁城的中部,而是几乎临着午门了,为什么把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挤在一起,或许已经没人知晓。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