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从每件国宝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涵,才是引发跨年龄段文化共鸣的根本。与其说这是一档综艺节目,不如说它是一堂跨平台播出的优质公共教育课。
近年来,“文博热”作为一个愈加强劲的文化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去年《国家宝藏》第一季横空出世,成为现象级综艺,多家博物馆参观人数直线上升;本月《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至今,口碑和关注度可谓傲视群“综”,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单集播放量近千万。不少年轻观众为拥有《国家宝藏》而自豪,“我们有别人抄不了的一流综艺。”
对于此前已播出过的“综N代”节目而言,想要延续好的口碑绝非易事。今年播出的几档老牌综艺节目都落入越做越平庸的境地。一方面观众的审美意趣不断提高,对新节目的期待和要求更多;另一方面,不少节目缺乏新的看点,因而渐渐失去吸引力。但《国家宝藏》第二季不仅实现了从豆瓣9.0分到9.4分的突破,还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引发了更广泛的反响。不少95后观众为节目导演于蕾取了一个亲切的昵称“三娘”,用制作拟人漫画及设计国宝仿妆等方式“为国宝打Call”。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好的内容是硬道理,人们永远会为最优质的内容而感动。”于蕾如是说道。早在第一季开播后,业界就纷纷分析其成为“爆款”的原由:精湛表演、明星阵容、华丽舞美……但在笔者看来,活泼的形式只是锦上添花,节目从每件国宝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涵,才是引发跨年龄段文化共鸣的根本。与其说《国家宝藏》是一档综艺节目,不如说它是一堂跨平台播出的优质公共教育课。
在第一期节目的李白草书《上阳台帖》部分,在话剧舞台上演绎李白近三十年的濮存昕,与第一次饰演李白的翟天临“同台飙诗”,吟诵的《如果没有李白》荡气回肠:“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应该会少背很多唐诗,少用很多成语——说童年,没有青梅竹马;说爱情,没有刻骨铭心;说享受,没有天伦之乐;说豪气,没有一掷千金。”这首长诗展现出《国家宝藏》的“野心”和初心,它试图借助国宝来解答: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导演于蕾对国宝承载的人文价值有着深刻认知。“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似乎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正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更该放慢脚步,思考我们是谁,整个民族的认知是什么,谁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让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孩子们需要去思考,我们更是如此。”
国宝本身并不会说话,这就需要节目组深入挖掘、解读、演绎出这种精神内涵。《国家宝藏》以文物为连接点,激活其“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带领观众认识、触碰文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自信。从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中,我们可以一览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繁盛图景;宋金项饰彰显了海上贸易的大国气象,体现了考古工作者水下考古三十年的坚韧;金漆木雕大神龛镌刻了潮汕人敬天法祖的赤子之心和血脉乡情的绵延传承。
在《国家宝藏》中,观众总能看到国宝背后那些为传承中华文明而甘坐冷板凳、皓首穷经一生的文物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他们甚至比演绎“前世传奇”的明星嘉宾更打动人。“我出门被汽车撞死都不后悔,因为(样式雷)这个图可以解读了。”在第一期节目中,作为“样式雷建筑烫样”的守护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七旬教授王其亨以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研究样式雷建筑烫样,他坚持了三十六年,日日夜夜,废寝忘食。他用一个“诚”字来概括样式雷家族,这个字也同样适用于他。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文物是死的,只是被观赏和被研究的对象。但《国家宝藏》这档节目让观众们知道,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它还应该能健康地走向未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国家宝藏》同名书籍中这样说道。据媒体报道,《国家宝藏》目前已与全球节目模式巨头恩德莫尚集团签署协议,合作研发《国家宝藏》国际版模式,用中国原创模式讲述世界的故事。
期待中国原创文博综艺模式走出去,也期待更多国宝活起来,为人们带来不会被时光磨灭的感动。(王广燕)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