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今晚台上的女演员是刘烨的妻子、诺一的妈妈!刘烨会不会来?”11月5日晚,央华2018年度戏剧《犹太城》在大连揭幕首演,剧场餐厅的员工们都眉飞色舞聊着 “八卦”。
图片源于网络
当晚演出落幕后,《犹太城》女主角“哈雅”的饰演者,法籍犹太裔艺术家安娜伊思·马田(Anais Martane),转身向舞台上所有演员深鞠一躬,流泪说:“谢谢你们,让《犹太城》在中国有了新的生命。”
因为嫁给知名演员刘烨,中国观众对“国民洋媳妇”安娜的了解,是以“明星家庭”为起点才开始拓展维度的。结果大家慢慢发现,原来除了相夫教子,安娜自己就拥有好大一片星空:她是职业摄影师,是北京一个民谣乐队的主唱,曾发行过专辑《安娜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举办过摄影展《中国肖像》《温度》。
在《犹太城》排练阶段,安娜曾对媒体说:“从14岁开始我就想唱歌,学艺术,但我到了现在40岁才敢去做。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自己去害怕一些东西,然后找借口逃避。”
如今年近40岁,儿女成双的安娜,第一次演起了舞台剧。她是“犹太城”里歌声最动人的“夜莺”,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婉转而凄清地唱起《漫天闪耀的星光下》。
《犹太城》由以色列顶级导演约书亚·索博尔执导,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二战”期间在今天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犹太居民区,大量犹太艺术家居住在那里,即使第二天要进集中营,前一天晚上他们也要穿上最体面的衣服去剧院看戏,同时自己也写戏、演戏,直面所有的灾难和死亡。
在舞台剧中,基特尔是负责管理“犹太城”的德国军官。他生性残忍冷酷,却同时是个音乐艺术爱好者。一次,他抓住了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星哈雅,又被她美妙的歌声所打动。于是,基特尔命令此区的犹太警察总长金斯组织了一个剧团进行各种演出以满足自己。金斯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积极筹备组建剧团。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一场生死抉择摆在了基特尔、哈亚和金斯的面前。
央华版《犹太城》制作人王可然评价该剧的伟大在于,“它展现了极端灾难背景下的人在将要赴死的生存时间里会采取何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剧中人选择用艺术来表达生命的高贵和优雅,以此抗衡残酷命运的黑暗与肮脏,并释放着他们的力量。
《犹太城》的演出打破了以色列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也是全世界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以色列戏剧作品,目前已有超过25个国家以超过20种语言排演过《犹太城》。
最初是王可然提议让安娜来演中国版《犹太城》的女主角哈雅,而很多人不知道,《犹太城》这部戏正是由安娜带到中国的。
“是缘分,生活中总有一些没有计划的机会。”安娜告诉记者,之前她遇到王可然是第一个缘分——王可然在打算把以色列著名戏剧《乡村》搬到国内舞台。第二个缘分是安娜恰好去以色列拍盖谢尔剧团排练《乡村》,一个朋友热情介绍安娜与导演索博尔见面。“索博尔先生说你们做《乡村》很好,但是你们也可以做《犹太城》,我可以来导这个戏,这个戏做了那么多国家,但是还没有到中国”。
当安娜决定尝试登上一次戏剧舞台时,丈夫刘烨原本是较担忧的,甚至不太能接受妻子这个决定,因为他感觉戏剧演出这件事本身很困难。但安娜表示,她并不打算以演艺为长期方向,能在中国演《犹太城》,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她感到自己应该去做。
安娜透露,为了帮助自己演好《犹太城》,刘烨还极为负责地当起了她的“表演老师”,耐心对台词、指导舞台动作。
导演索博尔告诉记者,《犹太城》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历史原型,比如戏中的克鲁克,他当时在“犹太城”是图书馆的馆长。“他每一天都会写日记,那些他听到的大大小小的新闻和消息,只要能记录的他都会写下来。所以那一本克鲁克日记最详细,也是我最大的信息来源之一”。
索博尔提到,演员闫楠饰演的犹太警察总长“金斯”,戏中所说的很多深刻台词,就来自历史上该人物原型的真实演讲,例如——“我们历史上的金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像消灭老鼠一样地消灭我们,那么我们就要像老鼠一样去抗争’。”
而“金斯”闫楠最喜欢的台词是:“如果他们不让我们把鲜花带进犹太城,我们就互赠秋天的落叶吧。”
索博尔阅读日记时,发现“犹太城”剧院的人,在一年之内,自发排练演出了111场戏,剧院演出居然还是售票的;他们写作音乐作品400部,包括华尔兹、探戈等。在与艺术坚持日夜相守的时间里, “犹太城”居民还要面对的,是每天都有人被带到城外12公里的地方被屠杀。
索博尔访问到了一个犹太城的女性幸存者——当年只有17岁。她回忆说:“在犹太城里白天经历了辛勤的劳动以后,晚上会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走进剧院,与朋友见面、去享受戏剧,这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是‘人’。”
安娜感叹,舞台剧《犹太城》的人,都是因为有才华,因为会演戏、会音乐、会唱歌,他们才能活下去。“才华能给人多大的力量,让我们生存?我的理解,才华可能是一个生命的意义,我工作的意义是把这个戏带来到中国,把这些角色的力量传达给我们大家”。(沈杰群)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