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演绎飞天壁画和“敦煌人”的坚守
中央芭蕾舞团舞剧《敦煌》用舞蹈演绎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壁画,同时将敦煌文化保护传承者的坚守之心娓娓道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供图)
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一批精彩纷呈的国内节目以各自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风格。在中央芭蕾舞团下周即将亮相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剧《敦煌》中,舞者以芭蕾和中国舞、民族民间舞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敦煌石窟中婆娑曼妙的飞天壁画。届时,颇具西域风情的胡旋舞、柘枝舞将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图卷,同时将敦煌文化保护传承者百折不挠的坚守之心娓娓道来。
该剧音乐由知名音乐家郭文景作曲,“敦煌是背景,我聚焦的是人,用音乐诉说生命、理想、青春和爱情,这是我最浪漫的一部音乐作品”。
“每次进入洞窟抬头仰望壁画时,我的脚步和视线都忍不住随飞天的飘带漫游,那充满生机的东方线条是如此婉转低回,令人震撼。”回忆起去莫高窟采风时的场景,舞剧《敦煌》编导费波也是满怀感慨。中央芭蕾舞团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通过芭蕾这一国际语汇推向世界舞台,经过长达七年的筹备,原创舞剧《敦煌》终于在2017年诞生。
这部舞剧没有止步于用舞蹈 “临摹”莫高窟上的壁画形态,表现主体并非“神”,而是“敦煌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代守护者。故事从上世纪40年代起笔,一群年轻的学者不畏艰辛,怀揣虔诚的理想远道西行,在千年造像的注视下,留法音乐家念予与扎根在莫高窟的画家吴铭相爱了……“《敦煌》讲述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敦煌人’来到没有饮用水源和充足食物的苍茫大漠,只要守在莫高窟的面前,他们就能感到莫大的幸福。”该剧主要演员孙瑞辰表示,这种为保护中华民族艺术的忘我付出,是西方芭蕾中从未有过的情感表达。
剧中首席主演王启敏介绍,《敦煌》不同于西方传统古典芭蕾舞剧多以程式化技巧表达,相反主要依托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呈现舞蹈。“比如在洞窟里,当画家吴铭抬头仰望穹顶的壁画,用双手轻轻掠过瑰丽画卷的这一幕,不仅让念予瞬间爱上了这片土地,也更倾心于对艺术如此执着的吴铭。”此外,全剧开头和结尾男女主角的双人舞充满情绪张力,展现了主人公在戈壁大漠中那份甘于奉献的“敦煌大爱”。
舞剧 《敦煌》分为两幕七场,100余位舞者参与演出,香港知名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张叔平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在该剧导演费波眼中,敦煌艺术与“敦煌人”相互并存的段落,是最有趣和最具观赏性的部分。比如,该剧将迦陵频伽神鸟的艺术形象置于舞台,并从壁画的姿态中衍化出芭蕾舞姿,灵动的美音鸟之舞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胡旋舞以快速旋转为主要特点,柘枝舞姿态轻盈灵活,跪、闪、拜、卧、蹲等身体起伏动作连续,翩若惊鸿。这些曲线精巧、变化万千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而在敦煌飞天曼妙的背景前,表现敦煌“供养人”的滑稽舞段则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空间的存在,历史和当下在同一个舞台上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姜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