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在河北省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八面威风掸子鼓,当地上年纪的老人,对这个传承千年的鼓乐都“情有独钟”。它那恢弘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把当地农民喜庆丰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4日,在柏乡县南阳乡小南阳村村前广场上,20余位村民身着彩衣,背插鸡毛做成的掸子,边打边舞,演练着掸子鼓。
千年鼓乐柏乡掸子鼓。
广场中央,一位中年大汉手提大鼓,指挥着全场。他就是掸子鼓第六代传承人张云科。表演开始,鼓声较缓,小鼓、铙、小锣的变化都以大鼓为中心,依次成扇面状排开,随大鼓前移。阵形舒展开来,大鼓移至中间,鼓声渐紧,小鼓声随之渐紧,铙声、锣声跟着加紧。鼓声悠扬高亢,振奋人心,阵形变化成几个圆圈,每个章节变化都是大鼓鼓锤的轻重紧慢以及敲鼓梆的变化,带动小鼓、铙、小锣而变化。
随着鼓声的变化,鼓手背部的鸡毛掸子随鼓点向大鼓频频点头,阵形鼓点依次变化,表演几近尾声,大鼓缓缓后退,小鼓阵形回复如初,大鼓退至始位,预示表演结束。整套表演阵形与鼓点配合默契,阵形变化流畅自然。
传承人张云科介绍说,掸子鼓表演人数多时达上百人,少则二十余人。整个队伍中,总领大鼓手有一人,小鼓手10人以上,铙手、锣手也需要至少十人。鼓手和铙手必须成双成对,不能为单数,这样队形变化整齐、对称。
据掸子鼓第五代传承人高灵贵介绍,掸子鼓又称“招子鼓”,自唐代初期形成,到明末清初渐已成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实我们身着鸡毛掸子也是有寓意的。”高灵贵说,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雄鸡三唱天下明,催人早起打地耕,勤能养性,俭能养德,成由勤,败由奢。”身着仿古服饰,铭记祖先教诲,鲜艳的色彩代表了新时代人们生活富裕、积极向上、向往美好未来的良好精神风貌。
“别看传承了千余年,但掸子鼓的章法完整,编排紧凑,实在算是奇迹了。”高灵贵说,掸子鼓整个章法有完整五大章,《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桥》、《鸡上架》、《点鼓》,每一章节变换不同花样,每一章节均有引子开头,各章节之间有合理过渡,使章法鼓点流畅自然。
掸子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柏乡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在挖掘掸子鼓历史遗留鼓点基础上,又创作出了一套传统性强、现代感突出的掸子鼓打法。新打法既突出表现了人们秋后丰收的喜庆之情,又表达出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9年,掸子鼓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部门的重点保护。
“掸子鼓鼎盛时期,许多村镇均有鼓队,鼓手曾达数百人。”张云科说,当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拿起鼓来都能演练一番。然而,近年来,村里许多老艺人去世,鼓手们大多年老体衰。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的兴盛,淡化了年轻人对传统民艺的兴趣,以致无人学艺。鼓手中年龄最高者八十多岁,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形成了掸子鼓后继无人的局面。
“抢救、保护、发展招子鼓,才能使这一民艺奇葩不濒于灭绝,能够唤起人们对古老民艺的重视。”张云科说,掸子鼓的保护刻不容缓,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能够令这传承千年之久的掸子鼓永续流传。(完)
上一篇:河北临西发现一砖质结构的古墓群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