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深圳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华为公司研发的3GPP 5G预商用系统获得“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大亚湾中微子“第三种振荡”科研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青年科学家王俊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深圳在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3D显示、新能源汽车、特种计算机、柔性显示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加快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六个90%”成就中国“硅谷”
平均每天诞生46件发明专利,平均每63人拥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的“硅谷”。
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科技创新重镇——南山区总结出了“六个90%”的数据: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站在深圳湾创业广场,可以看到已成为地标建筑的腾讯、百度大楼,周边还有产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也有环境幽雅的生活与休闲空间,年轻的创业团队们在这里努力,为梦想拼搏。在这些创新团队中,短短3年里就有5个公司成功上市。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037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201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222.06亿元,同比增长11.13%,实现增加值6560.02亿元,同比增长12.18%;2017年1月至9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857.43亿元,同比增长11.49%,实现增加值5017.58亿元,同比增长12.75%。
2009年起,深圳先后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不断培育和催生新兴业态;2013年出台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提前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淘汰和转型低端落后产业,实现了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
瞄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纵观全球,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界限日趋模糊,一批重大基础研究的突破正催生颠覆性技术,引发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正在建设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立足源头创新,力争为产业发展提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与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将是未来培育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向。”
关注源头创新,是深圳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向“创新之都”迈进的深圳,努力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实现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深圳市众合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99DNA技术发明人李开盛说:“深圳科技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这里的创新环境是开放的。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工作环境,深圳都有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和资源的巨大魅力。”
目前,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建成使用。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617家,其中国家级11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8000余台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有效解决了科技项目重复研究和科技资源“孤岛”问题,提高了科技资源使用效能。
前瞻布局,统筹利用境内外创新资源
深圳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等地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建立起深圳—密歇根贸易、投资和创新合作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合作,累计联合资助深港合作项目77项;启动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着力打造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瞄准建设世界级科技大湾区……
主动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是深圳的战略选择;建设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是深圳的前瞻布局。
国内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除了有获得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格拉布斯担任院长外,这座“大本营”背后还有一群中外“超级大脑”,将依托南方科技大学,主攻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大鹏新区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合作共建了“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引进马歇尔核心团队和多项世界先进的胃肠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将依托深圳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验室。
龙岗区拥有以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科研机构,2017年又新增两所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1家海外创新中心,形成科研创新“智核”,为创新产业发展培育和储备高质量人才带来源头创新活水。
苹果、微软、甲骨文、高通、英特尔、三星等一批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举办高交会、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深圳积极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FRT136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