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作为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意见》对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天起,邀请有关专家对《意见》进行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也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近30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向推进的崭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相比过去,新时代的改革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急需取得突破。改革对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意见》在研究制定过程中,注重理论和政策的创新,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指针。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断创造新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的大变化、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在所难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意见》的制定发布,宣示了中央推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再出发的坚定决心。
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最根本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而制度的缺陷和短板也是国际竞争中最大的风险和隐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把目标导向的改革,也就是市场化改革的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用改革释放的红利造就我国经济新一轮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只有竞争公平,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范围有限,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不够等。
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方面要求加快建立完善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在市场能够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在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上,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配置资源要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竞争中性的原则,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只有竞争公平,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是各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应忽视和动摇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坚持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来协调相关政策,应成为一个原则。当前,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是如何加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各项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审查,突出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导向,逐步建立普惠、公平的鼓励创新政策体系,才能协同好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增强政府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是未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途径。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对各类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与合法权益;通过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改进。
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本保障。要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包括国有产权制度、非公经济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及各种新型产权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居民财产制度。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障农民的集体产权权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制度供给和保障,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加强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力度,对各类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与合法权益。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其实质是通过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改进。要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一是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其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政府对土地要素的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和新的动力源。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严格界定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用地范围;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努力增强土地管理的灵活性,探索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二是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在中国,虽然劳动力市场已经有了迅猛长足的发展,但户籍、所有制等身份差异仍然是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障碍。要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进一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在城市群内探索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改变公共资源按城市行政等级进行配置的方式,转向根据实际服务和管理人口的规模进行配置;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渠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必要便利。三是优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亟待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要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增强诉讼制度对投资者的保护作用;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完善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此外,还要加快培育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完善市场经济法治体系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强化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推进市场的法治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是市场经济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一要有法可依,完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的法律制度供给,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依法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完善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的法治环境。按照包容审慎原则推进新经济领域立法,完善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推动重大改革在法治保障下顺利开展。二要依法用权,健全执法司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重点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错机制,及时有效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三要依法履职,全面建立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建设,实现对重点领域有效监督。加大对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政务诚信监测,提升政府守信意识和公信力。(作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彭森)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