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蛙会自己吃饭、旅行、读书、写字、睡觉,出去旅行还会带回来土特产,寄回来明信片。你所要做的和你所能做的就只是隔三个小时收收四叶草,换到的收入去买一些食物和装备给蛙仔。这些日子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可以说是再佛系不过的小游戏了,可这才火了没几天,似乎就有些变味儿了。
原本这游戏没有什么竞技性,玩家并不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就能让游戏继续下去,人生与蛙生都可以岁月静好。可偏偏有许多人接受不了这份平静和美好,于是有人研发了不少“捷径”。比如,你可以下载能直接开挂的汉化版本,自带好多道具,让你家蛙有更好的食物、更好的旅行装备。你也可以通过修改手机时间,来加速四叶草的成熟,多收割几茬儿。这些都嫌麻烦的话,你干脆直接花钱买道具。
这个游戏本身的确是佛系的,但自从到了我们的朋友圈之后就不再佛系了。应该说这个游戏在中国瞬间火爆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佛系属性,而是被许多人当作一种社交需求,“朋友圈里都在晒自己的蛙仔,我要不养一个简直没法儿和大家聊天了。”前几天大家还都在晒“跳一跳”的成绩,现在张口闭口说的又都是自家的“蛙”,看来能晒在朋友圈的游戏才是一款有竞争力的游戏。
这样一个晒火的游戏,后期参与时当然要有足够在朋友圈晒一晒的资本。因此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四叶草、更好的装备,以期有可能换回更多可以晒的画面。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那种不期然的美好,想要的只是“在我的朋友圈里最好”,于是就有了外挂、有了偷时间的办法。当你一厢情愿地投入这么多之后,其实依然不能掌握你的这只青蛙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回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辜负的心态,不由得就会焦虑,慢慢地就与这个游戏的主旨背道而驰。其实,这不过就是一款游戏,玩游戏就应该用玩的心态来对待,把我们平时在社交生活中的种种羁绊和焦虑都放下,放松自己,而不是为了成为朋友圈最强。
因为要以一颗慈母心去对待自己的蛙仔,有人认为通过这个游戏也能测试出玩家的生育意愿。其实,对于中国玩家来说,这更像是一款“养娃测试器”。它可以测试出你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是彼此陪伴还是努力将自家的孩子养成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模样,不能让自己在朋友圈里晒一晒,是不是就会问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要是养只虚拟小蛙都能养得这么焦虑,建议你应该问问自己适不适合真的去养娃,毕竟养一个真实的孩子要付出得更多,得到的可能更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