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云南的滇中新区是国家2015年9月15日才批复成立的第十五个国家级新区,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是一个新面孔,国家给它的定位中有一句最醒目的描述,就是作为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
中缅铁路应对全球最复杂隧道施工 35公里工程创造奇迹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两条国际商贸大通道,一条是从成都出发到昆明、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经腾冲到达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南起西双版纳、普洱市,经大理、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然后转口印度、尼泊尔的滇藏茶马古道。这两条国际商贸大通道都在云南大理交汇。
2015年9月15日,随着中国政府批复设立第15个国家级新区——云南滇中新区,一条崭新的辐射东南亚的支点在云南悄然诞生。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面积约482平方公里。
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一座绵延千里的高山。在中国滇西,它古老神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这座山平均海拔约3500米,是中国西南的极边之地。2015年12月1日,有一支工程队伍从龙陵县境内进入高黎贡山中,再也没有出来。他们去做什么,很少有人知道。时隔两年之后,《经济半小时》记者探访高黎贡山,只见一条巨大的钢铁长龙横卧在两座山体之间,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这条巨龙的躯体内紧张地忙碌着。
这条钢铁结构的庞然大物正是两年前进入山中的这支工程队伍的作品,被他们称为TBM,是一种特殊地质结构下用来挖掘隧道的硬岩掘进机。
中铁装备集团技术服务公司盾构机服务经理 陶仁太: TBM也叫硬岩掘进机,是盾构机的一种,它的直径达到9.03米,总重量达到3000吨,总长度有235米长。
这个硬岩掘进机目前还在调试之中,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它就将钻进前方的隧道口中,大展拳脚。不过,它所面对的挑战是空前的。
中铁隧道局大瑞铁路二分部总工程师 马亮:我们这个工程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高黎贡山隧道,全长是34.538公里,总的投资是36.28亿,合同工期是10年,完工的时间是,2025年的11月30号。
高黎贡山的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具有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等三高四活跃的特征,全线一共穿越18套不同岩型的地层和19个断裂带,在全球隧道施工中堪称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个。
高黎贡山同时具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地质博物馆”、“世界自然博物馆”和“生命的避难所”等多种美称。要在这里挖掘一条34.538公里长的隧道,而不能破坏生态资源,难度之大超乎想象。那么,为什么要在云南修建这条难度罕见的大瑞铁路呢?
云南滇中新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 毛正海:最主要的它是我们一带一路中重要的一条运输线,下一步建成以后,通过瑞丽,最后到达了缅甸,这样来讲,中国和缅甸,就结束了过去没有铁路互通的历史。
滇中新区占据南亚东南亚支点位置 边陲变中心
把中国与缅甸联通的大瑞铁路,是泛亚铁路网的重要通道之一,而泛亚铁路是一个贯通欧亚大陆的货运铁路网络。它在中国境内的核心枢纽是云南昆明,昆明通往南亚越南、老挝、泰国的三条铁路国内段已经通车,然而,通往瑞丽的铁路却因为高黎贡山地质复杂修到大理后陷入了困境。直到2015年12月1日,大理瑞丽铁路核心工程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开工,宣告大瑞铁路工程全面启动。
云南滇中新区规划建设部副部长 章光日:随着我们国家,铁路建设的进步,高黎贡山的难题已经攻克,现在已经是进入全面加快建设的阶段
事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而如今,攻克高黎贡山隧道挖掘难题的一个利器正是这条重达3000吨的钢铁巨龙,也就是硬岩掘进盾构机,被技术人员形象地称为“穿山甲”,即使面对高黎贡山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突发状况,它也能应对自如。
陶仁太:就是我们这个岩层,可能会有垮塌危险,垮塌之后,会把我们的刀盘压死,我们设计了扩挖刀,扩挖刀在国外的话扩挖量,只能达到50毫米,我们现在目前这台设备,已经领先国际,达到200毫米。
云南省昆明市委副书记 滇中新区管委会主任 何刚:对滇中新区的定位就是,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然后,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兴城镇化的,试验示范区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滇中新区2015年9月15日被批复为国家级新区后,距离昆明600公里外的大瑞铁路于12月1日正式开工,同时,滇中新区在482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面铺开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以及信息通道的建设。这正是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滇中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章光日:滇中新区虽然位于我们国家的西南边陲,但是在亚洲的地理版图里面,它实际上是位于五小时航空圈的一个中心。
何刚 :国家战略推动了滇中新区的战略区位优势的提升。
盘点:那些中国制造创下的奇迹
历经9年艰苦建设
连接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铁路大通道
甘肃兰州到重庆铁路
9月29日全线通车
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后
与现有的渝黔铁路相连接
形成兰州至重庆至广州的南北铁路大干线
将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
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
兰渝铁路是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长大干线铁路之一
也是一条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铁路
德国隧道专家给出的评价是
“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
而中国铁路建设者在不懈努力下
愣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9年建一路 自主创新攻坚克难
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一百年前,就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
从兰州到重庆,850公里,不仅要翻越海拔3000米的秦岭,而且沿途地质状况之复杂,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之最。
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
但现在,工程师们有了一个很有魄力的解决方案。用226座隧道、396座桥梁实现穿越。历经9年,十万名建设大军探索创新,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真正的高难度是兰渝铁路卡脖子工程——胡麻岭隧道。胡麻岭隧道二号洞,被视为“鬼门关”。打这条隧道时遇到了“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岩”这一罕见的世界性难题,不到14公里的隧道一挖就是八年,最艰难的时期,每天只能掘进半米。
胡麻岭隧道工程师夏荔和同事正在处理涌泥回流,厚度两米的涌泥突如其来,一个星期的进度又回到了原点。
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坚硬的岩石,大型盾构机能快速掘进。但胡麻岭的山体,沙粒比米粉还要细,含水量高达28%。
胡麻岭隧道工程师夏荔表示:“你挖一锹,它有时候来两锹,你挖两锹它来四锹,你根本就挖不赢。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稀饭里面在打隧道,那里面是一挖一锅粥,一挖一锅粥。”
在泥汤里挖隧道,就这样一寸一寸地艰难推进,但再难也得挖通!其实,全长13公里多的隧道,前两年就修到了只剩163米,可其后发生溜塌、突涌,让隧道施工陷入停滞。
固定隧道泥沙,极为困难,即便是一年前带着顶级设备和施工团队来到这里的德国隧道专家,也束手无策。他们在撤离时评价“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而中国铁路建设者在不懈努力下愣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利用注浆机,按一定比例,分别在隧道前方注入水泥和硅酸钠水溶液。两者会在10秒内迅速凝固,加固隧道。——这是近30名工程师和上万名工人,摸索出来的中国技术。
夏荔的师傅们曾修建过工程难度极大的遂渝(遂宁至重庆)铁路、保龙(保山至龙陵)高速公路,上一代人让夏荔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想创造自己的通途,真正的难题必须靠自己解决。
胡麻岭隧道工程师夏荔表示:“没有攻不破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干完这个隧道的话,自己说出去,我夏荔,干过胡麻岭,就是这一辈子都是一个荣誉。”
2017年6月19日早上10点30分,胡麻岭隧道贯通。从兰州到重庆,过去走公路要22小时,现在只需要6小时。这条铁路将成为继京广线、京沪线之后,第三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从西南地区出发的中欧班列,也要通过这里,国际货运时间将节省11个小时。
兰渝连接数十贫困县 打造“脱贫路”
兰渝铁路经过的22个市县区中,有1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兰渝铁路打通的不仅是出山的道路,更是扶贫之路。
兰渝铁路覆盖的区域盛产花椒、核桃、中药材、木耳、橄榄油等经济农作物。但是由于交通不畅,运输成本高,很多高产经济作物无法吸引区域外客户订货。当地百姓守着致富的资源,却还不得不辗转到外地打工。
甘肃陇西药材商杨彦林表示:“我就盼着这火车早一点开通,我们这里的药材就不愁卖了。”
新建的大型中药材市场,就在兰渝铁路旁边。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黄芪种植基地,年产黄芪3万吨,只能靠汽车运输。
甘肃陇西药材商杨彦林:“到四川或者到云南贵州这些地方都要三四天,然后物流成本非常高,它一吨现在都要在六七百元,如果是铁路运输的话,它一吨可以达到300元,可以说降一半。”
兰渝铁路一旦通车,货运能力每年将达到5000万吨。铁路运输直接降低了物流成本,甘肃的陇南,马坝村到附近的市场集散地,陆路运输的成本是1500元/吨。铁路运输的成本下降到400元/吨,运输成本下降了75%。很多去外地打工的乡亲们也陆续回到家乡,重新搞起了经济作物种植。
车轮滚动出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更滚动出区域协同的新空间、新动力。
原标题:中国制造的新奇迹!如果再拍震撼大片,它一定是头条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