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观看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时,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想到《牡丹亭》一句台词“月落重升灯再红”,“昆曲也迎来了这样的时刻,从奄奄一息、垂垂老矣到拥有今天这样繁荣的场面。”“经典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传播”专家研讨会11月22日在京举行,专家围绕上海戏曲中心演出剧目和代际传承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介绍,此次“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经典剧目晋京展演”与以往不同,演出的并非近年新创剧目,而是历经数十年打磨留下的精品佳作代表。演出盛况空前,剧场外同样反响热烈,沪剧《雷雨》在东方大剧院线上直播,走进北大校园引发青年学子观剧热潮;上昆老艺术家张静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长生殿》讲座赏析;《曹操与杨修》走进中国戏剧学院,上京老艺术家尚长荣参加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一场场推广活动如火如荼,“东方之韵”演出品牌更显立体生动。“院团和艺术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戏曲艺术发展,一方面重在传承,另一方面,更要主动走出去,做好传播。”谷好好说。
沪剧《雷雨》
精准传承不是精准复制,而是在精准中传承发展。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龚和德指出,展演体现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文化品牌“东方之韵”的重要战略思维,“高度重视舞台艺术的生命对接,高度尊重艺术家的生命、内在的艺术力量,让他们继续发挥指导、培育新一代,发挥领军作用;高度重视新生代的培育,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真正实现舞台艺术的不间断传承和创新发展。”
有种说法“戏还是老的好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所谓的“老”只是老的故事、老的作品,真正演出来的都是新的东西。老还是新,人起了关键作用。人决定了戏曲到底是玩意儿还是艺术。艺术家不仅是舞台主角,一个剧种、剧团艺术品质的继承者与保有者,还应该是回应时代要求、回应艺术规律的创作者和发展者。“艺术要有个人化的品质、个人化的风格,同时还要有超越,能够拓展传统流派、传统的图式、技法,不仅用作品跟同时代的人达成共识,还要跨时代,跟不同时代的人达成共识,通过代际传承实现这个理想。”
《雷雨》、全本《长生殿》、《曹操与杨修》传承版,台上老中青几代人共同携手、满台生辉、相互映衬,这种舞台艺术景象令评论家刘玉琴兴奋: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一个人学会一出戏,也不是几个人排演一出戏,更不是一个院团不断演出一部戏。它是技和道叠加的传承,是理想的传承,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传承。顾春芳强调戏曲经典剧目在当代戏曲创新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经典剧目是人性的实验室,如果没有经典剧目的高峰范式,难以实现文化复兴。伟大的戏剧经典承载着哲理和思想,一个只能演出折子戏,而不能演出全本的演员有局限性的;一个只能欣赏折子戏,而不善于欣赏全本的民族,观众群终归是没有深度的。”
2017年11月21日,尙长荣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讲述他创作《曹操与杨修》中如何演好曹操角色的心路历程。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重视“剧场外”,让专家们欣喜。刘玉琴直言,传承还意味着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不能忽略市场的认可。三出剧目不断在市场检验中获得佳绩。上海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创作发展的重镇,在新时代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顾春芳说,不仅要复兴表演艺术的传承,更要培养今天的观众欣赏戏剧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仅仅娱乐他们,“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神圣感所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剧场是普天下人的学校,演员和艺术家是普天下人的老师’。”
原标题: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经典剧目晋京展演圆满落幕,让剧场成为大家的学校
上一篇:寒岁三友仍青良,不畏不屈骨铮扛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