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宅门戏”混搭是花开还是花落?
十年前,以《大宅门》、《乔家大院》领衔的“宅门戏”代表队曾是国剧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基调背景厚重深沉,主人公性格色彩鲜明,商战跌宕起伏,人情味因为“宅”在一起也异常浓郁。它比宫廷戏更接地气,更有传奇性,想象空间更大,总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当然,后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放大“宅斗”的急功近利者,再加之题材过度开采、审美疲劳,这个“剧种”很快被边缘化。眼下,正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可以说是近年来在诸多现实话题剧、古装IP剧包围中唯一脱颖而出的“宅门剧”。只是时过境迁,很多观众按着过去的印象发现悬疑剧、言情剧、商战剧甚至官场剧等等元素五花八门全都拥挤在这吴家大院里,此宅门早已非彼宅门。
清末“陕西女首富”,慈禧册封的“一品诰命夫人”,这样的题材按说浑身都是“戏”,搁十年前早早就被开发完成了。然而“那年花开”这个项目几易其主,写写停停很多年,就是因为按照过去的宅门戏写法,很难跟网络IP、古装大女主抗衡,市场不会有人买单。试想,如果不是“娘娘”孙俪铁了心要转型,看中了“江湖女子”出身的周莹,“那年花开”几乎不可能有今天的播出资源,也不会引来开播之初舆论如此的关注度。丁黑和孙俪这样的班底,在国剧中算是态度严肃、认真做戏的金线了,所以“那年花开”的样本足以看出“宅门戏”要想在当今环境下生存,必须努力的方向。换言之,很多人批评它不够厚重、人物不扎实脸谱化、演员用力过猛、情节碎片化、宅门和官场商战是几张皮没有贴合等等问题,的确是“那年花开”的问题,但也是按照十年前宅门戏的“刻舟求剑”。
首先,如果从宅门剧的传统和周莹这个人物的命运底色,这个剧应该充斥着极大的悲剧色彩,但是按照市场需求,正剧都很难立足,悲悲切切更是等于自入冷宫,轻松喜感元素已是标配。既然戏的基调不能沉重,周莹就必然从历史上的官宦人家出身“跌落”成江湖儿女,孙俪蹲着吃饭鞋底抹鼻涕这些不雅和“邪趣”,就算娘娘演得费劲,观众看着跳戏,也是不可避免;不仅底色变了,视觉直观的色调也大不相同。回忆里《大宅门》和《乔家大院》都是灰蒙蒙的,砖墙和长衫黑白灰,丫鬟太太也都是素色衣裳,花枝招展的亮色出来那是青楼戏……丁黑能拍《大秦帝国》是懂得“高级黑”的,但再看“那年花开”,不可“免俗”的满眼明黄、明绿,往好处想是“破”了宅门戏的传统,实际上也是对当下电视剧审美“共识”的迁就;情节上,“那年花开”大量依靠悬疑来推进的方式还是令人瞠目结舌,例如吴聘之死,传统的写法为了增加戏剧性,写成仇杀在意料之中,没想到编剧竟然抓住这一点预埋了三条线,一是俞灏明扮演的大反派宴客下毒,二是三嫂和掌柜相好,买通下人在糕点里下毒,三是一心想嫁给吴聘的胡杏儿,整片第一个镜头亮相她跟吴聘的台词就是强调吴聘从小不吃甜食,为了杀死周莹,在糕点里下毒……当吴聘死后很多集剧情将怀疑指向胡杏儿时,草蛇灰线的“居心”让观众感慨以为在看《黎明之前》。
当然,让传统“宅门戏”观众最不适的还是“那年花开”碎片化的叙事和剪辑方式,丁黑说是有意为之。事实上,碎片化和上述所有的新型元素,都是适应换代的年轻观众和新媒体播出平台的需求。所有类型的电视剧,大家要想在以视频网站为大金主的买方那里讨到便宜,必须避免沉重、避免深沉。我并不想为观众针对《那年花开月正圆》提出的问题开脱——为免血本无归,争取被更多观众看到,所有的电视剧只能这么拍,“宅门戏”如“那年花开”这般混搭,进步还是倒退很难定义,只能说是适应现实的必然选择。
碎片化也好,混搭也罢,对于宅门戏来说并非完全无法适应,倒是据说某名导即将翻拍二月河版《康熙大帝》,如何自处实难揣度。
英国冒险家马克博蒙特(Mark Beaumont)星期一设置了更好的菲利亚斯福格(File)的虚构利
- 近四个月前,伊朗国家支持者绑架的天主教牧师在菲律宾南部一些城市的部分地区遭到劫
土耳其星期一在伊拉克边界附近发动军事演习,军队说,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将举行独立公民
安德里斯琼克(Andries Jonker)成为本赛季第一个德甲主教练,当时沃尔夫斯堡星期一解除
参议院共和党领导人似乎越来越重视恢复在本月底之前解除经济适用治理法的努力,要求国